台中大型活動經濟迷思? 文化資本轉換的治理赤字

(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    台中市政府透過近期在水湳中央公園舉辦的《玖壹壹南北貳路音樂節 2025》,成功展現了其大規模群眾動員與城市行銷的執行能力,兩日超過逾十萬人次的參與者,使台中再次登上城市能見度的高峰。然而,若以審慎的公共政策與城市經濟學視角進行評估,這場「活動經濟」的成功,同時暴露了台中城市治理在文化投資策略上的結構性缺陷。

當代城市競爭的關鍵,不在於活動的頻率或規模,而在於其能否將一次性的短期曝光,有效地轉化為可持續的城市文化資本 (Cultural Capital)、強健的文化產業生態系 (Cultural Ecosystem),以及顯著的長期經濟外溢價值 (Long-term Economic Spillover Value)。目前的數據與模式顯示,台中市的文化投資存在明顯的「治理赤字」:資源過度集中於高曝光的事件行銷,而非文化基礎設施的策略性佈建與經濟轉換機制的優化。

文化政策的效率陷阱:基礎建設與內生能力的缺失

台中市政府近年來在文化活動上的投入表現積極,但其文化政策的核心衡量標準,應從「活動執行力」轉向「文化自生力 (Self-Producing Capacity)」。

一個具有韌性的文化城市,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 內生內容生產(Endogenous Content Production)

台中的大型活動模式高度依賴「外部卡司引進」,以換取瞬間的市場關注度。這雖然提升了短期能見度,卻未能有效支持在地音樂與藝術的生產鏈。台中市政府文化投資的低效,體現在未能建立足夠穩定的「文化人才留存(Talent Retention)」與「創作產業聚落(Creative Economy Cluster)」。

  1. 基礎設施的結構性不足

城市若欲成為文化樞紐,必須仰賴充足的文化基礎設施。台中現正面臨排練空間稀缺、中小型表演場館不足、以及對新興獨立創作者支持制度薄弱的困境。資源的配置邏輯,偏向一次性活動的消耗性支出 (Consumptive Expenditure),而非提升城市文化資產的資本性投資 (Capital Investment)。這阻礙了文化能量的內化與累積。

換言之,台中市政府具備強勁的事件行銷能力,但缺乏堅實的文化基礎設施承載力。

經濟效益評估:轉換率與乘數效應的系統性低估

十萬人潮的數據雖然是行銷亮點,但在專業的政策分析中,其經濟價值必須通過嚴謹的轉換機制進行審視。如果人潮無法轉化為新增的經濟動能,那麼大型活動的效益將被限制在「市內消費的重分配」,而非「城市總體經濟的成長」。

台中目前缺乏有效的經濟轉換機制(Conversion Mechanism),體現在三個方面:

  1. 觀光客捕獲率(Visitor Capture Rate)低

現有活動參與者結構中,本地市民佔比過高。大型活動若無法有效吸引外部高價值旅客(如:增加過夜天數、消費能力高的國際或外縣市訪客),其對住宿、交通與高階餐飲業的乘數效應將被大幅削弱。

  1. 缺乏產業鏈導流與經濟外洩(Economic Leakage)

活動場域缺乏與在地特色商圈、文化品牌、或產業創新集群的有效地理與經濟鏈接。人潮的流動若僅限於活動周邊,則無法達到預期的「導流效應」。大規模群聚帶來的消費,一旦集中於非在地、高度同質化的供應鏈,即造成經濟效益外洩。

  1. 政策評估指標體系的缺失

成功的政策治理要求透明且可驗證的績效指標(KPIs)。台中市政府目前尚未建立一套系統化的活動效益追蹤體系,缺乏對以下關鍵指標的量化評估:

活動期間的新增稅收貢獻。

外地旅客平均停留天數。

活動後的在地產業鏈效益追蹤。

住宿與零售業的淨新增營收。

台中市政府缺乏數據佐證,大型活動仍舊停留在「政策行銷工具」的層面,無法作為城市產業發展的策略性引擎。

水湳中央公園的場所治理與外部成本管理

隨著水湳中央公園成為台中舉辦大型活動的首選公共資產,其場所治理(Venue Governance)與公共資產管理能力成為關鍵考驗。高密度人流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Externalities)若未被有效內部化(Internalized),將嚴重影響城市運營效率與居民生活品質。

  1. 交通承載量與公共安全風險

在動員十萬人規模的活動中,水湳地區的多模式交通策略(Multi-modal Transport Strategy)被證明是不足的。道路承載壓力過大、大眾運輸的班距與覆蓋率不足,導致了活動期間的交通癱瘓與疏散效率低落。此外,台中市政府缺乏細緻的人流分層管理與夜間風險緩解機制,將使公共安全風險在未來持續累積。

  1. 夜間經濟與服務體系

台中積極推動夜間經濟,但夜間活動的治理成本與服務配套(如:夜間交通接駁、廢棄物的高效率處理、及夜間治安與緊急應變調度…)明顯滯後。水湳的模式證明,人潮的集中若缺乏細緻的區域資產管理(Asset Management),最終將導致環境成本和治理壓力過度外溢至周邊社區。

文化策略的模糊化:警惕「外部文化輸入依賴」

活動中引入的「日本屋台町」概念,雖然成功創造了社群媒體流量和短期消費熱點,但從文化經濟的長期戰略來看,這種模式值得警惕。

城市文化政策必須以培育在地文化辨識度(Local Cultural Distinctiveness)與本地品牌競爭力(Domestic Brand Competitiveness)為核心。過度依賴外部成熟的、已市場化的文化產品(例如大量引進他國的餐飲或娛樂模式),將導致以下政策風險:

文化同質化: 削弱台中自身的文化識別,使其難以在國際市場上形成獨特的文化定位。

產業鏈邊緣化: 資源與消費集中於外部輸入的文化商品,抑制了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的成長與創新。

這種「外部文化輸入依賴(Reliance on Exogenous Cultural Inputs)」的模式,儘管可以帶來短期人氣,卻不利於台中市政府打造長期的文化核心競爭力(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從活動執行者到文化戰略家

台中市在「活動執行」層面的成熟度不容置疑,但在轉型為真正的「文化城市」過程中,其挑戰已超越執行層面,進入戰略治理層次。

成功的文化治理需要一場範式轉移:從追求單次活動的曝光最大化,轉向追求公共資源投入的長期效益累積與系統化風險控管。

台中市政府文化策略的未來,必須聚焦於五大結構性調整:

  1. 策略性投資: 將資源重心轉向文化基礎設施和人才培育,而非僅是短期卡司費用。
  2. 生態系扶植: 建立穩定的在地音樂與創作產業支持體系。
  3. 效益驗證: 建立透明且系統化的經濟效益評估體系,確保公共投資的問責性(Accountability)。
  4. 場所韌性: 強化水湳等核心場域的交通承載、公共安全與夜間治理能力。
  5. 經濟轉換: 設計有效的機制,將人潮流量轉化為在地產業的經濟乘數效應。

台中要成為「流行音樂之都」,其決定性因素不在於能否再次動員十萬人,而在於台中市政府能否將十萬人的熱度,策略性地轉化為支撐台中城市未來十年的文化與經濟資產。否則,台中市政府每次動員成功的活動,都將僅是一次公共資源的快速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