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原創音樂劇《重拾時間的山語》登場

【大成報記者張淑慧/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藝文中心自製原創音樂劇《重拾時間的山語》──霧台的迴與疊2.0,將於11月5日及6日在中山大學逸仙館深情上演!這部作品由中山大學劇場與藝術學系副教授、編劇暨導演林宜誠攜手音樂創作人楊文忻共同打造,並由《試說新語小集》傾力演出。故事以屏東霧台魯凱族文化為背景,交織跨世代的和解、文化重拾與現代愛情,呈現一段關於「回望與歸返」的感人篇章。

《重拾時間的山語》從魯凱族的故事展開,描述一位因傷痛遠離部落的族人,在日本青年健太的來訪下,逐步揭開被遺忘的過往記憶。隨著山林的呼喚與祖靈的指引,劇中人物開始重新面對自己的文化與根源。這不僅是一趟回家的旅程,更是一場在時間中學習如何與自己與土地共存的深刻練習。在外來制度與資本壓力的影響下,山林的生活方式與美感逐漸被取代,人們被迫追趕平地的步調,與山林的時間脫節。劇組希望透過這齣音樂劇提醒觀眾:唯有重新認識並珍視生活中的美感與存在,才能找回內心的踏實與生命的節奏。

林宜誠表示,他在實地走訪部落時所感受到的「時間感」是很大的啟發。原民文化中有一種底蘊,來自於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們高度仰賴山林、棲地、動物,同時也保持謙卑和敬畏。所有生活都仰賴著山,當感官被打開,就會發現時間不再是制式的24小時,不再只是上班上學的規律日常,而是跟隨著自然的流轉,產生一種有自己節律的生命力。「時間不再是用來強迫我們遵守的,而是引導我們行動的理由。」

他認為,原民文化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正是與自然緊密相連的那份生命節奏。動植物在生態中自然參與,和土地相互呼應,「時間本身好像變成一種生命力,一種活著的狀態」。林宜誠認為,如果找不到時間,我們也找不到回到生活的鑰匙。如果連在山裡都看不見這些時間的痕跡,會以為部落沒變,但其實本質早已不同。這齣劇想邀請觀眾重新體會山裡的時間,從時間的哲理中,學會穩住自己。

《重拾時間的山語》獲教育部與國立中山大學USR計畫「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支持,適逢中山大學45週年校慶,擴大規模驚喜融合過去原創音樂劇精華曲目,10首原創歌曲以古調的悠遠與旋律的流動,描摹角色在記憶、愛與文化之間的轉折。此次也邀請知名編舞家張雅婷設計舞蹈,用身體語言講述山林與人的故事。本劇並特別由魯凱族耆老包勝雄擔任文化顧問,他認為這部作品不僅應該被看見,更應該「回到山林中」被族人聽見。這齣音樂劇的理念,是希望讓文化間的藩籬,可以被打開缺口,進而讓不同文化間產生交流,讓部落的文化與智慧可以更好地被傳承、滋養更多人的生命。

《重拾時間的山語》以真摯的故事與深刻的文化思索,邀請觀眾一同在劇場裡傾聽山的聲音,讓時間的美感留在人身上,化作歌聲與記憶,成為文化最溫柔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