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天道酬勤!從傳產創新到工業4.0 永詮機器總經理林建佑為人生下註腳

【 大成報記者蕭宇廷/專題報導 】從一個傳統工廠、操作牛頭刨床長大的孩子,到創業10年負債1億,再獲貴人相助、企業重生,直到今日身兼數職、攻讀雙博士,更站在工業4.0的浪尖上、並不求利多地回饋社會等種種歷程,永詮機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建佑,前半生的跌宕起伏,夠曲折、也夠精彩;而就產業現今面對的多重挑戰,林建佑除主張人才培育的急迫性外,他強調,「天道酬勤」是自己永遠堅持的信念。

 

中秋甫過,位於臺中大里工業區、一座兼具傳統與創新的工廠裡,一手打造「永銓機械」品牌的林建佑,在會議室裡暢談創業路。他說,故事要從鹿港大肚溪邊的一段家族遷徙史開始,隨著產業的發展、延伸到引領臺灣機械產業邁向工業4.0浪潮的今天。而故事還在繼續,更多的使命,則讓這位活力充沛的「拼命三郎」馬不停蹄。

 

• 從三合院到鐵工廠:家族命脈與傳產技藝的延伸

 

林建佑的家族原籍漳州平和縣,日治時期隨著族人遷臺、落腳在臺中後火車站一帶,現在還有少數親戚定居於臺中忠孝路附近。他回憶著,「我在醒修宮旁出生,那座廟是看著我們長大。」

 

祖父輩務農、父親那一代則從農轉工,於南屯創立「三興鐵工所」,專注於製造高速精密車床與重切削精密車床;也成為臺灣早期工具機產業的代表之一。

 

「我國小三年級就開始操作牛頭刨床。」他語氣中透露著一絲自豪。那個年代的孩子根本沒有「興趣」的選項,家族的命脈就是工廠。

 

而父親堅信「懂機械、就要懂電」,讓他考進霧峰農工;但從凌晨4、5點起床後,就得奔波於學校和補習班之間,每天騎著腳踏車、至少飆汗3次的日子,他1個月就投降。

 

升學主義下,林建佑選擇重考,以第7名進入修平科技大學(當時的樹德工專)就讀;由於父親的工廠就在學校旁邊,他白天上課、放學後依然到自家廠內實習,直接是「學用的實踐」,也開啟了專業學習與人生轉折。

 

或許是個性活潑使然,林建佑在學期間,無論別人問他什麼事,他都回答「我會」、先接下來再說;也因多做、多學,他活躍於社團間,雖然唸的是五專、卻過得像大學生。甚至,還曾以專科生身份,代表參加時任行政院長俞國華舉辦的餐敘,羨煞一堆人。

 

值得一提的是,林建佑笑說,就讀五專,也讓他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女」、唸機械製圖科的老婆王麗娟。倆人是在同一天畢業;之後,也幸運地攜手夫唱婦隨。

 

• 創業10年血淚:從負債1億到迎來第1桶金

 

事實上,退伍後,林建佑在父親的公司擔任倉管課長;但考量家族企業因股東學歷落差不同調、整合不易,在父親鼓勵下,他24歲就自立門戶。

 

父親給他200萬元,讓這個初生之犢去闖。老人家說,「如果你輸了,最少回來家裡還不缺你一口飯吃。」這句話,給他很大的壓力、卻也成為他創業的底氣。

 

沒想到,創業的第1個10年並不順遂。林建佑堅持不仿製日本機械、選擇自主研發模具與設備,並提供「客製化」服務;但融資過高、入不敷出,最終背上高達1億元的債務。

 

幸運的是,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與逢甲大學工業工程老師郭修暐的企業診斷輔導下,他接觸到ISO制度,也因此第一次系統性地理解企業管理;「郭老師給我兩行字,回去讀書、做ISO。」5萬元的建議,讓他的人生轉了個大彎。

 

之後,他以同等學歷考進當年大葉大學第一屆所謂的「在職專班」,但因他課堂上有太多的疑問、一度陷入瓶頸。

 

直到「三顧茅廬」得到恩師曾懷恩的指點,被要求「工業工程研究所必須唸3年」;把原修習的課程退選。」他毅然決定打掉重練。

 

於是,他早上既要上班、下午還要趕上課;夜晚寫論文,甚至在SARS期間通宵趕報告。終於,以每天幾乎只睡2個小時的狀態、苦熬了3年,2003年林建佑拿到碩士學位,也把公司從混亂中拯救出來,靠著美國與中國市場、真正迎來創業後的第一桶金。

 

隨後,當年的修平技術學院聘他為兼任講師,開啟16年的教學生涯。這段經歷奠定了他與學界合作人才培育的基礎,同時為公司第2個10年注入新能量。

 

• 產業+學術的鏈結:打造企業永續戰力

 

第2個10年,他把公司推向外銷市場、進駐中國昆山,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果斷撤回;「我發覺大陸的年輕人像狼群,如果繼續待在狼窩裡、我最後可能會被咬死!」

 

由於自覺不懂財務,林建佑回臺後進入中興大學攻讀EMBA,一口氣把會計系、企管系、行銷系的課程全修完;同時研究企業策略與資源配置的一致性,逐漸轉向「智慧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經營思維。

 

在公司營運順風順水之際,這位學霸與相關產業的公協會搭上線,他既懂得學術界在想什麼、也知道產業界想表達的意見;加上當年修平的校長鐘瑞國,歡迎他遇到問題、隨時回校一起討論解決方案,因此透過建教合作,促使他在培育人才的領域開創先河。

 

2012年,務實的林建佑,為了滿足對工業4.0的掌握,他再度回歸學術,在臺北科技大學攻讀機械製造博士;同時因學術與產業雙背景的加持,他也受經濟部推薦成為「國家品質獎」評審。「我可以面對面口試上市公司董事長;還可以一次聽到上市公司的營運精髓,真的很開心。」

 

2016年,因溝通有狀況,林建佑遭遇老師傅集體抗命的經營危機;幸而透過學界的及時救援,他領導年輕團隊成功開發臺灣第一台高階CNC複合車床,售價超過110萬美元,正式打入國際市場。

 

2025年,他更以機械公會代表身份、受邀至國家教育研究院論壇,推動技職教育課綱修正。「我們要解決的,是學用落差;要讓學生在學校就能成為產業即戰力。」

 

• 從產業、社區到偏鄉: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

 

除了企業經營與學術研究,林建佑還身兼和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親自照顧近50位長者。「我每天凌晨4點半去建國市場買菜,3,500元要煮出4,500元的菜色給老人家吃。」

 

他還落實在地資源的連結,把父親管理的土地公廟轉化為社區共善資源,建立公開透明的財務制度,用信任取代權力。

 

「我們的社區廚房是我蓋的,志工5人、經費全部自籌。」這樣的堅持,讓和平社區從15人據點、成長為全臺中南區的典範。

 

現今,林建佑同時在逢甲與北科大攻讀雙博士,兼任助理教授與公協會會長;他自稱「沒有成就,因為還沒賺到錢」。即便如此,做公益,他從不落人後。

 

林建佑記積極推動「在地就學、在地就業」產學鏈結、並以「後山計畫」探尋部落人才的同時,為讓偏鄉技職學生能留在家鄉、成為地方產業新動力,他常自掏腰包鼓勵偏鄉的孩子。

 

每逢週六、日,在南投地區的原住民部落,甚至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快速穿梭;連個個部落的文化差異及特性、或地理環境,他都如數家珍。

 

• 天道酬勤!臺灣工業精神最動人註解

 

儘管事多如麻,林建佑卻把日程安排得很規律。每天約4點半起床、還自己做早餐;每週有2天處理公司事務、1天教書,六日爬山、同時關注偏鄉孩子,其餘的時間就全貢獻給公協會。充沛的精力,也讓人相當佩服。

 

爬山,則是林建佑最日常的休閒運動,他還把唱歌當作最佳娛樂,偏女調的嗓音,包括齊豫的「橄欖樹」都能駕馭,唱出的歌聲往往出人意料之外;說他是「被機:械耽誤的民歌手」,似乎也不為過!

 

從鹿港家族的遷移、傳產的拼搏、學術的鑽研,到偏鄉資源的鏈結、清境步道的踩線…,林建佑走過的每一步,在在映照出臺灣製造業世代更迭的縮影。

 

這也是一段從鐵屑與ISO中成長的生命歷程 。林建佑的人生就像一座工廠,每一次的運轉、都帶動一個時代的輪軸;他說,「我沒想當成功企業家,只想把企業變成能讓年輕人驕傲的地方。」

 

而這位永遠在行動中的「鋼鐵人」,更堅信「天道酬勤」;他強調,唯有一步一腳印走過,才是臺灣工業精神最動人的註解,尤其值得接班的世代全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