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雄影:港都扛棒仔》特展登場 高雄市電影館再現港都電影看板風華
墨新聞|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
TTXC 2025高雄電影節將於10月10日(五)至10月26日(日)登場,高雄市電影館於7日率先在本館舉辦《畫雄影:港都扛棒仔》特展,以高雄戲院的手繪電影看板為核心,重現數位時代來臨之前,陪伴港都人民生活的鮮豔色彩。展覽內容涵蓋「戲院與看板」、「高雄看板畫師簡介」、「畫家工作環境」及「電影看板軼事」等單元,並特別規劃互動裝置,讓民眾重回手繪電影看板風華年代。
自2000年落腳愛河畔以來,高雄市電影館始終致力於保存與推廣影像文化。繼2022年推出《KFILM記憶製造所》獲得廣大迴響後,今年再度深耕地方影像史,推出年度特展《畫雄影:港都扛棒仔》。過去,看板畫師憑藉靈巧筆觸,不僅傳遞電影劇情的想像,更為城市街景增添一抹難以忘懷的藝術風華。

展覽亮點包括茅集朗老師精心繪製的KANO三塊示範看板,完整呈現從打格子、粗胚上色到畫面精修的流程;許參陸、王清心老師攜手重繪經典作品《風櫃來的人》,再現八〇年代電影氛圍;曾清田老師手繪已故日本傳奇影星三船敏郎,表情神韻絲絲入扣;一樓展區亦陳列電影宣傳三輪車,喚起市民對電影黃金年代的記憶。展場同時規劃11支短片與1支長片放映,內容涵蓋畫師人生歷程、技法介紹及學徒經驗;互動區則設有拼圖裝置,並重現畫師的真實工作環境,讓民眾能親身走入創作現場。
資深畫師曾清田15歲開始學畫,最喜歡描繪的對象是日本傳奇影星三船敏郎,表示很欣賞他演戲時的個性與神情,《羅生門》是他印象最深的作品。談及人物畫的難易度,曾清田坦言,「越不好看的人其實越好畫」,像是皺紋多、面相凶狠的角色,反而更容易掌握特色;但若是畫漂亮的小姐,則必須花更多心思詮釋神韻。對他來說,電影看板繪師最大的成就感,是在作品完成後電影賣座,片商與觀眾都對畫面印象深刻,那時候「一部電影熱不熱賣,和看板有很大的關係」。

余清榮的起源老師是畫國畫、做雕塑的外省老師,自己很注重筆觸的光線變化,以前騎腳踏車去學畫,回憶好幾層樓高的電影看板都得自己完成,相當以身為電影看板繪師為榮。陳皆宏則在電影看板產業的後期投入,國中畢業後未升學的他,在各項繪畫比賽中屢獲佳績,因而萌生投入創作的志向。自油畫啟蒙後,他逐步走上電影看板的道路,也結合對電影的熱愛,開啟了職業生涯。
出身高雄六龜的江文兟,17歲成為電影看板畫師的學徒,他分享當年許多入行者家境清苦,他也不例外。學徒時期,他住在戲院裡座椅底下的階梯、以簡陋水龍頭洗澡,夜裡則借搬家公司留下的棉被取暖,每月薪水僅300元,卻已是同儕中最高,雖然當時電影看板產業已逐漸式微、國外也不再手繪,但他仍珍惜這段歲月,能一邊工作、一邊能免費欣賞電影,是他青春中最難忘的時光。

來自臺南的茅集朗18歲時到高雄三多學藝,因緣際會進入看板繪師行業。即使如今電影看板產業式微,他仍與多位彩繪同好者持續創作,現多以牆面彩繪、3D立體噴漆方式完成作品。他坦言這次為展覽重繪《KANO》看板時,速度比以往慢了許多,也感嘆早年全手工創作的時代既辛苦又踏實,每一筆都是實實在在畫上去的,只要加上一片板子,就能讓畫面更具立體感。
林純用表示,與雄影淵源很深,早期做過美術策劃,手繪電影看板這行,不管人也好,這門藝術也好,台灣應該還是有人在畫,只是畫風不太一樣,筆法不同,鼓勵大家可以四處參觀體驗手繪藝術之美。

高雄市電影館館長黃晧傑表示,《畫雄影:港都扛棒仔》籌備多時,團隊自高雄尋訪資深畫師,以重繪方式再現1970至80年代港都戲院的手繪看板風華。除展出經典作品外,也拍攝畫師紀錄片,未來將出版專書傳承技藝,他強調,高雄過去有許多優秀畫師值得被看見,期望透過展覽喚起城市的電影記憶與在地藝術能量。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陳坤毅表示,很榮幸繼2022年《記憶製造所》後,再度與高雄市電影館合作策劃《畫雄影:港都扛棒仔》特展,這是首次以系統性脈絡梳理高雄電影看板產業發展的展覽。過去談到手繪電影看板,焦點多集中於台北、台南等地,但高雄在電影黃金年代同樣臥虎藏龍,許多技藝精湛的畫師是戲院亮麗門面背後的重要推手,隨著電影產業轉型,他們逐漸淡出人們視野,這次展覽便希望透過重構歷史、解析技法與影像紀錄,重新喚起大眾對這群「港都扛棒仔」的記憶與敬意。
《畫雄影:港都扛棒仔》特展於10月7日正式開展,免費參觀,高雄市電影館誠摯邀請市民及影迷走進展場,透過這些手繪看板,再次重溫高雄電影的繁華歲月。這不僅是一場對過往的致敬,更是一次讓歷史與藝術延續的邀請,期盼大家共同守護這份屬於港都的珍貴文化記憶。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畫雄影:港都扛棒仔》特展登場 高雄市電影館再現港都電影看板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