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院與水試所共推海洋碳封存計畫 管碧玲:52種藻類中1/6具產業潛力

圖/海委會管碧玲主任委員(左一)及國海院陳璋玲院長(左二)藻場視導

【大成報記者張淑慧/高雄報導】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國海院)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水試所)自112年起攜手推動「大型藻類養殖與碳匯技術研究計畫」,以臺南七股陸域藻場作為核心試驗基地。國海院負責陸域藻場建置、篩選優勢藻種及開發量產技術;水試所則負責量產「大藻」,並將其布放至離岸風場水域,同時進行高值化產品研發及碳封存效益測試。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上週前往七股視察時表示,該計畫已採集52種本土藻類,其中約六分之一具備產業潛力,值得持續推動與發展!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海洋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下,碳匯技術已成為各國積極投入的研發重點。七股藻場早期以九孔養殖為主,試驗結束後轉為閒置場地。自111年起,國海院推動再生利用,將165平方公尺的場域重新規劃,設置10組一噸方形水槽及32組300公升圓形水槽,並配備海水過濾與供氣系統。藉由自然調控水溫與鹽度,有效防止藻體白化與死亡;強化曝氣則能促進水流循環與氣體交換,加速藻類增生,營造穩定養殖環境,使原本荒置的空間重新展現生機。

為了解丹娜絲颱風造成的破壞,海委會管碧玲主任委員上週親赴七股藻場視導颱風重創後的場區復原情況,期勉團隊在推進技術研發之際,同步加強防災設計與系統韌性,確保在面對氣候挑戰時仍能維持必要運作。陪同視導的國海院陳璋玲院長表示,藻類在全球藍碳系統中具有關鍵地位,其固碳效率遠高於陸地植物,且能為海洋生物提供棲地與食物來源,樂見跨單位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落地,縮短從試驗到產業化的時程。水試所曾振德主任秘書也強調,期待這種結合技術研發、政策推進與產業應用,建立一套可長期運作、技術成熟且具經濟可行性的藻類碳匯目標的產業模式。

管碧玲主委指出,截至114年,研究團隊已採集超過52種本土藻類,經篩選後約有六分之一展現出良好的環境適應力,且具備生長快速或碳含量高等優勢,並已建立量產與保種技術。綠藻因生長速度快,適合開發為飼料及食品原料;紅藻則因碳含量高,被列為碳封存研究的重點對象。目前部分藻種已投入飼料添加及高值化加工試驗,並與中央研究院合作,在苗栗離岸風電場域展開碳封存效益測試,驗證其在碳匯應用上的潛力。

陳璋玲院長表示,明年起,國海院及水試所將共同參與中研院「大型海藻養殖暨深海碳封存技術與平台開發」計畫,進一步拓展藻類量產技術至臺灣東部,將建置養殖面積達800平方公尺的陸域藻場,三方將合作推動適合東部海域的藻種選殖與碳匯效能評估,以穩定供應優勢藻種、推動藻類經濟化應用,以及開發藻類碳封存技術。同時也期待透過此計畫,全方位提升臺灣在碳匯領域的技術實力與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