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x新光合纖 共同開發化學聚酯織物回收技術補足料源缺口提高廢棄織物回用價值 – 天天上新聞

工研院x新光合纖 共同開發化學聚酯織物回收技術補足料源缺口提高廢棄織物回用價值

 

▲工研院與新光合成纖維合作,發展聚酯織物全循環技術,藉由創新化學回收技術的開發,將高染料含量的廢聚酯紡織品解聚並純化為可利用的聚酯原料,大幅提高廢棄織物的回用價值,補足產業循環聚酯料源的缺口,開創我國聚酯回收產業應用商機。(圖/工研院提供)

 

【勁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隨著全球減塑政策及淨零排放目標的推動,再生聚酯材料已有供不應求之趨勢!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補助下,工研院與新光合成纖維(股)公司(簡稱:新光合纖)合作,發展聚酯織物全循環技術,藉由創新化學回收技術的開發,將高染料含量的廢聚酯紡織品解聚並純化為可利用的聚酯原料,大幅提高廢棄織物的回用價值,補足產業循環聚酯料源的缺口,開創我國聚酯回收產業應用商機。

 

▲工研院光復院區。

 

經濟部技術處表示,材料循環為全球永續發展關鍵之一,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等許多跨國企業陸續承諾提升再生聚酯材料比例;服飾產業如紡織交易所(Textile Exchange)和《氣候行動時尚產業憲章》(Fashion Industry Charter for Climate Action)也聯合發起了聲明,聯盟內的85個品牌和供應商承諾用再生聚酯原料,2025年的全球回收再生用量須由14%提高到45%,2030年更希望進一步提高到90%,再生聚酯材料成為炙手可熱的材料。臺灣是全球再生聚酯材料的重要供應國,技術處藉由科技專案推動國內自主化學回收聚酯技術開發,改善傳統物理回收法因多次循環程序後,而導致材料特性衰退、須降階使用的瓶頸,提升我國聚酯產業的競爭優勢。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所長李宗銘表示,聚酯材料(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是目前最常使用的塑膠之一,廣泛應用在瓶裝容器、紡織等產業。為了協助紡織產業因廢衣物顏色混雜而難以回收再利用,工研院與新光合纖合作,透過高效解聚及再結晶純化製程的開發,並結合物料循環與製程整合設計,產製出高純度、低色度之再生聚酯材料-聚合級對苯二甲酸雙羥乙酯(Bis-2-Hydroxylethyl Terephthalate;BHET),並已完成初步材料應用驗證,回收料的特性符合產業需求。在減碳效益上,藉由低能耗的製程技術開發,再生聚酯材料的碳排放量相較傳統石化聚酯新料降低約30%;與傳統紡織品以焚燒處理的碳排放量相比,其整體減碳效益估計最高可達60%,提供產業創新綠色材料解決方案。

 

新光合纖指出,朝向「環保、循環經濟、高分子聚合產品」發展是化纖廠未來市場趨勢,因此新光合纖近年積極開發環保回收紗,例如:將帛琉的海洋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回收紗「SIGMA」、2020年使用海地廢寶特瓶與新光紡織合作推出「新光無限衣」等。由於國際食品大廠Coca Cola等公司宣稱2030年起寶特瓶要100%使用回收PET原料,導致紡織業的再生酯粒恐將面臨供不應求的問題,因此「纖維到纖維」的回收技術就顯得格外重要。

 

「纖維到纖維」的回收技術重點在於如何去除衣物中的染料,以及如何將回收的單體/寡聚物進行純化,避免回收再加工導致色相、功能性質的下降。除了再生酯粒色相及功能性質的考量外,回收技術的碳足跡、可量產性亦是一大挑戰。希望能透過與工研院開發的聚酯化學回收技術合作,以此突破「纖維到纖維」的回收技術瓶頸並展現新纖在纖維回收領域的技術實力及承諾。

 

工研院積極擘劃「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在永續環境應用領域發展綠色科技,不僅提供產業創新解決方案,也搶先布局我國淨零轉型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