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的在地化,以藝術為畢生志業」在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遇見鍾經新

圖說:「國際視野的在地化,以藝術為畢生志業」在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遇見鍾經新。(記者張亞痕攝)
(勁報記者張亞痕/報導)由THE ART ASSEMBLY統籌的國際藝術博覽會品牌:「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於今年5月再次登場,2023年邁入第四屆的博覽會計有海內外90家畫廊參與,在四大展區/主題下,開展出新的交流可能。
薈萃東西方的90家畫廊中,僅有12家來自臺灣,顯見「台北當代」聚焦「國際交流」的展會主軸。參與其中的「大象藝術空間館」創辦人鍾經新暢談這次參展的期許,並分享她身為畫廊領導者、藝術藏家及協會理事長等多元角色的藝術觀點。
連續兩年參展「台北當代」的大象藝術空間館,對於熟悉藝術圈的人而言,或許並不意外,因為十幾年前大象的藝術足跡早已遍及瑞士巴塞爾、邁阿密、洛杉磯、紐約、馬德里、倫敦、摩納哥、韓國光州等地,足以證明其畫廊的品牌身價與實力。2007年,鍾經新在臺中成立大象藝術,短短三年便已踏上國際市場,在與國際藏家、藝術家的深度交流下,培養出她既敏銳又獨到的國際視野。
一路走來,鍾經新和大象藝術藉由持續不斷的步伐調整,拓展了畫廊的藝術版圖與多元性。鍾經新分享,其經營理念不僅要從「藝術史中挖掘藝術家」,也期盼藉由她的推廣,讓更多極具才華的新生代藝術家,有機會進入藝術史的記載。樂於挑戰「不可能」的她,深知身為開創者的困難,長年來不斷奔走海內外積攢能量,匯流多方資源,一筆一墨地為臺灣的藝術與畫廊書寫出嶄新篇章。
因此,她在卸任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後,延續其長年培育藏家的主張,著手成立了臺灣第一個集合藏家與藝術家的「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透過新形態的聯盟形式,持續推展藝術的影響力,至今,已有近90餘位會員的響應。
2023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鍾經新帶領的大象藝術集結12組藝術家作品,匯集廣泛的創作視角,媒材橫跨繪畫、雕塑、裝置等不同類型,以《象外之象》為主題,呼應大象豐富、多元的品牌形象。
攤開這次大象的展品名冊,作品大部分來自鍾經新長年於國際博覽會中尋獲的個人收藏,彰顯出其身為藏家的豐厚實力。同時,她也不忘畫廊主的身分及任務,藉此將大象的兩組臺灣藝術家推上國際舞台,期待能激盪出不同的可能性:分別為藝術家「宋璽德」的雕塑創作,以及由藝術團隊「何理 WHYIXD」與花藝師「王楨媛Queena Wang」融合「人造物與植物」的實驗性裝置藝術。
「藝術圈的人,可能對於何理還不太熟悉。」談及和年輕團隊「何理」的合作,鍾經新如此表示:「2011年成軍的何理,跳脫一般藝術家的發展途徑,從藝術的邊緣與交界作為起點,再一步步地進入到藝術的核心,但這並不代表何理的作品就不具國際視野與藝術價值。」鍾經新並且分析,何理具潛力的藝術特質包括其作品的完整性與細膩的品質、勇於媒材的嘗試與創新、不受藝術框架及規則綑綁的精神等,並在2020年成為北美館X-site計畫第一個奪得首獎的「非建築」團隊,驗證了她獨具慧眼的美學觀點。
圖說:WHYIXD X Queena Wang 何理X王楨媛_ Alive 1 Beyond the Edge _訂製金屬件、LED燈、微控制器、植物_69.5×4。(記者張亞痕翻攝)
以何理這次在「2023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的展出作品《 Alive # 1:Beyond the Edge 》為例,靈感來自「城市地景」,團隊企圖將「日常」中內化的空間與時間,透過「人造物與植物」的實驗,突破過去多以科技、機械媒材作為元素之創作取向,重現日常的有機性流動,帶領觀眾覺察其中潛藏的詩性美學,這種大膽的創作方式,恰如其分地呼應了鍾經新口中「何理那種不斷挑戰、實驗的創新精神」。
回顧超過30年的藝術生涯,鍾經新細數其間各階段的心得,她從藏家身份進入到藝術界,經歷了臺灣畫廊產業的龍頭代表-畫協理事長四年的經驗,及進階到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理事長的藏家代表,她在推廣藝術上絲毫不顯疲態。凡事親力親為的鍾經新,靈活地轉換藝廊領導者、藝術藏家及協會理事長等多重角色,也為她贏得藝術圈內的肯定與信任,這一切源自於她不服輸的堅毅性格。
「我喜歡接受挑戰,凡是被認為不可能的,越能激起我的動力。」因此,她在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任內,每年為Art Taipei定調出不同的當代藝術主題,更擘劃出版「臺灣畫廊·產業史年表」,讓展會除了作為藝術展售的交流外,更具論述性與深度,打開藝術展覽的影響力與討論度。
在這條充滿挑戰的藝術道路上,她仍不斷精進與學習,樂於接受新事物並正面迎接新科技的發展與挑戰,鍾經新認為:「藝術最重要的是保持你自己的鮮活度,你跟這個世界不能脫軌,才能有創新的活力。」──這樣的心態,也反應在她身為畫廊經營者的思維,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與新生代藝術家的交流和互動,建構出更多元的當代藝術視野。
鍾經新對藝術流露的自信神情,是整場談話過程中最貼切的註記,她為藝術家們的靈光之作提供了舞台,在掌聲響落的同時,時而扮演著導演角色,提供支持與引導;時而化身為觀眾,竭力為藝術喝采。未來,可以想見,我們仍能在當代藝術的不同場合,看見鍾經新從容地踏著輕盈步伐,在藝術的道路上持續留下前行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