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該不該買房?現實壓力與退休保障的兩難

(台北市第二地政士公會理事長林瑞明專欄)

年輕人到底該不該買房?這個問題,在今天的台灣幾乎成了世代矛盾的縮影。一方面,高房價與低薪資的落差,讓年輕人覺得買房根本是遙不可及的夢;另一方面,長輩們卻又一再提醒:「不買房,老了怎麼辦?」這不是單純的世代鴻溝,而是關乎現實生活與未來保障的深層矛盾。

一、買房真的那麼難

我們不能忽視現實。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長期高達15倍以上,代表年輕人不吃不喝也要15年才買得起房子。即便在其他縣市,雖然房價相對較低,但薪資同樣偏低,導致「房價高、收入低」的問題仍然存在。

對一個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背上20到30年的房貸,無疑是一種沉重的綁架。這筆貸款不只是數字,它會影響結婚、育兒、進修,甚至換工作的自由度。加上近年經濟環境不穩定、職場壓力增加,誰能保證未來 20 年的收入都不會中斷?買房確實辛苦,這是年輕人最真實的心聲。

二、為什麼房子仍舊重要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房子的重要性卻不容忽視。它不是單純的「安身之所」,更是一種「資產保值工具」。股票、基金、加密貨幣雖然能賺快錢,但波動性太大,對沒有專業投資知識的人來說,風險極高。房子不同,它有居住功能支撐,長期抗通膨的能力相對穩定。

更關鍵的是退休問題。台灣正快速邁入高齡化社會,勞保年金能不能撐到我們這一代退休,本來就有疑問。到時候,除了每月不確定的退休金,我們還能依靠什麼?房子就成了最簡單、最直接的答案。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至少可以確保「有地方住」,甚至還能透過「以房養老」換取生活金。若年輕時完全放棄買房,等到老年就會少了一層保護。

三、不買房的隱憂

有人會說,租房子也能過日子。但問題在於,台灣的租屋市場並不穩定。房東說漲租就漲租,說不租就不租。年輕時或許可以靈活搬遷,但等到年紀大了、收入減少時,還能有多少選擇?更現實的是,不少房東其實不願租房給老人,怕出問題。到時候手上沒有房子,退休後生活成本反而更高。

換句話說,不買房的風險,在年輕時不一定明顯,但在老年時會逐漸浮現。那時候想回頭買,往往已經來不及。

四、買與不買的折衷思考

話說回來,買房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很多年輕人一想到要在台北市買房,就立刻絕望。但換個想法,或許可以先從小坪數、偏區域開始,先求有、再求好。這樣做至少能把房子當成一個「長期資產」,不至於完全被市場拋在後面。

另一方面,若現在職涯仍不穩定、生活變數大,硬要買房反而會自綁雙手。這時候,與其背負房貸壓力,不如先專注在累積資本與能力,等財務與生活相對穩定,再來規劃購屋。

買房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而是取決於「人生階段」與「風險承受度」。

五、結語:房子是選項,不是絕對

我們要提醒年輕人:房子不是浪漫的夢,也不是絕對的枷鎖,而是一種「長期選項」。如果能力許可,提早規劃,將來在退休時就多一層保障;如果暫時沒能力,也不用焦慮,而是要把目標放在累積資產,讓自己未來仍然有「選擇」的機會。

房子,既是居所,也是資產,更是退休時的安全感來源。在快速高齡化、少子化的台灣,是否擁有房產,將直接決定退休生活的穩定性。年輕人該不該買房?答案沒有唯一標準,但不論買與不買,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思考,因為這將決定我們未來三十年的生活品質。

(撰文者為執業三十年地政士、現任台北市第二地政士公會理事長)

(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