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坦伯頓《私募市場十大趨勢關鍵報告》 點名國防科技成新興主題
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發布《私募市場十大趨勢關鍵報告》(Top 10 private market trends for 2026 and beyond) 指出,過去5年,私募市場(Private markets)經歷了深刻變革,走過不同階段,重塑了投資格局。
最初,超低利率環境推動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主要由機構法人廣泛採用私募投資所推動。接著是 2020–2021 年疫情與疫後期間大量資本追逐有限交易,推高私募標的估值。到了2022 年美聯儲大幅升息使得股債齊跌,私募投資的分紅回報也顯著下滑,傳統的耐心資本模式(私募投資通常需要等待7-10年)受到挑戰,投資人開始重視流動性、現金回收與資產組合彈性,這個效應至今仍然明顯。
展望未來,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預期接下來五年私募市場的趨勢仍具有變革性。
機構法人投資者持續透過在其非流動性資產(illiquid assets)投資組合中使用二級私募股權市場來建立更高的靈活性。而在個人財富管理領域,由於美國2025年8月7日頒布行政命令,允許在退休基金計畫401(k) 、目標日期基金等多資產配置基金中納入私募資產包括:私募股權、私募信貸、房地產、基礎建設、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s),因此,未來五年預計將有更多高資產客戶將私募市場投資工具納入投資組合。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研究部資深副總羅尤美表示,常青型(Evergreen)私募基金並非新概念,自2019年以來已有超過300檔推出,但目前環境正適合更廣泛的採用,尤其是追求比傳統私募更佳的流動性與透明度的高資產客戶。
根據PitchBook 預估全球常青型基金管理資產規模(AUM)達 2.7 兆美元,並預計至2029年將增至4.4兆美元,其中個人財富管理的常青型基金年增長率預估約20%,規模可達1兆美元。
此架構下的私募基金也通常設計了保護機制,例如比傳統私募基金保留較多現金部位、每次開放贖回會有金額比例限制等等,因此投資人仍應了解私募投資工具並不適合短線操作,而是長線投資作為世代財富傳承的工具,善用私募市場的優點:能提供多元化收益來源、分散公開市場波動風險、捕捉結構性成長主題(如科技創新、基礎建設、傳統以外商業不動產等),並為長期資本尋求超額報酬。隨著財富資本進入私募市場,也將推動分散度較高、波動較分散、較無盲持風險的私募股權二級市場進入新成長時代。
私募市場正處於深度調整期,退出環境分化導致資金回流不均,大量長尾資產面臨長期鎖定,投資人轉而更關注可收到的現金流,帶動了私募股權二級市場的活絡與規模持續成長,也有利於私募信貸、收益型不動產市場。
未來,機構與財富管理投資者需強化資產配置彈性,選擇具備明確退出策略及現金流穩定的資產類型,以提升組合韌性,整體而言,私募市場將成為資產配置不可或缺的核心,並為長期投資人帶來結構性成長與風險分散的雙重優勢。
以下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的完整十大私募市場趨勢展望:
1. (不)耐心資本
機構投資者耐心受考驗,DPI(分配/投入資本)代表投資人可獲得的分配佔投入資本的比重,成為關鍵績效指標,資產配置更重視流動性與現金回收。
2. 財富資本進入私募市場
常青型基金(Evergreen Fund)架構下的私募基金快速成長,財富資本參與提升流動性,長期有助於二級市場與慢板塊活化。
3. K型退出復甦
退出市場分化,少數大型IPO/併購主導出場,而創投VC基金需聚焦具明確退出路徑的產業領導者。
4. 私募資本推動全球防禦
國防科技成為新興投資主題,成功關鍵在於與傳統承包商合作、掌握政策與採購流程。
5. 二級市場進入新成長時代
交易量創新高,未來供給將超過需求,投資者可望以折價取得高品質資產,二級市場成為流動性管理關鍵。
6. 延續型載體成熟
單一資產延續型載體(SACV)成為流動性解決方案,早期參與者可利用供需失衡爭取更佳交易條件。
7. 私募信貸多元化
市場潛力接近30兆美元,資產型放貸、消費金融等新領域崛起,管理人選擇與風險控管更為關鍵。
8. 公私募信貸融合
公私募信貸界線模糊,投資人需優先選擇具跨市場能力的管理人,全面性把關相關性(correlations)、流動性需求(liquidity needs)及長期投資目標(long-term portfolio objectives)。
9. 商用不動產成長動能重組
人口結構、創新、全球化與住房缺口推動另類商業不動產板塊成長,提供跨越不同風險及回報週期的多樣化機會,涵蓋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資料中心(data centers)、物流(logistics)及住房(housing)等。
10. 歐洲新工業週期
電商、防禦與基建投資推動歐洲現代物流設施需求,A級資產空置率低,可望推升租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