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學者走讀楠西  臺南客家國際文化交流再添新亮點


【今傳媒/記者陳貴棠 報導】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持續推動客家文化深耕在地,並藉由跨域合作強化文化與生活場域的連結。今(22)日攜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舉辦「楠西再生.地方踏查與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邀請馬來亞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院長黃子堅率領的參訪團,以及陽明交通大學、中央大學、高雄師範大學等國內知名學者,共同走讀楠西,從建築、信仰到產業創生,深入探索地方風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展現。

臺南市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擁有多元族群交織的歷史背景,而楠西更是地方治理與文化保存的典範區域。他熱烈歡迎國內外研究者實地踏查,期望透過跨文化視角,深入了解臺南的人文風貌,以及客家文化如何自然融入當地生活。

臺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陳新裕指出,人文不僅是地方記憶的載體,更是推動區域創生與永續發展的核心力量。透過跨國學術交流深入聚落現場,能夠讓地方資源、社區故事與青年行動被重新發現,並轉化為在地活力。未來將持續與大專院校、社區團體及產業夥伴合作,以文化為基礎推動創新模式,強化場域治理,促進在地經濟,打造兼具文化深度與永續韌性的城鄉發展模式。

此次參訪楠西的國際團隊來自馬來西亞頂尖學府——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文學暨社會科學院,成員專精於華人族群史、語言變遷及華文文學研究。作為全球百大學府之一,馬來亞大學代表團的實地踏查,為本次交流注入國際視角,提升活動深度。國內受邀嘉賓陣容同樣重量級,包括客家終身貢獻獎得主張維安教授、中央大學客文系主任張翰璧及高雄師範大學客研所教授吳中杰等,針對族群議題、語言田野與地方敘事進行深入討論。

活動從鹿陶洋江家古厝開場,國內外學者透過導覽,觀察百年聚落在災後展現的韌性,並首次親臨「派下員大會」現場,對傳統家族制度的延續感到震撼。隨後品嚐楠西以「百果之鄉」聞名的創意料理,了解返鄉青年如何以里山共生理念推動在地耕作;接著前往赤靈宮探討信仰如何維繫鄉村社會的互助網絡,於梅嶺觀察地方產業創新動能,並走訪油車江家古厝,感受聚落生活美學與自然地景交織的日常。整體行程兼具深度與溫度,令參訪學者深感「地方文化如此立體真實」。

此次學術交流活動的接待單位——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楊雅玲副教授(楠西駐地工作站計畫主持人)表示,楠西的生活氣質並非靜態,而是透過建築、信仰、飲食與產業不斷在生活中更新與轉化。特別是在災後重建的背景下,更能看見地方如何攜手有志之士與社區組織,共同培育新的治理能量。她強調,此次跨國交流意義非凡,有助於以更開放的視角理解臺南的多樣性,並期待未來持續深化在地敘事、文化保存與跨域共融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