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對台海表態升溫 台日互動恐成北京操作空間
墨新聞|編輯中心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拋出「日本將行使集體自衛權、必要時介入臺海衝突」的說法後,總統賴清德隨即在社群平台貼出吃「日本料理」的照片示意聲援,傳遞「民主盟友相互支持」的政治訊號。然而,這一連串看似自然的外交互動,卻可能在區域戰略層面產生意料之外的外溢效應——甚至讓北京抓到重新包裝「琉球問題」與強化對臺武力壓迫敘事的機會。

臺灣的聲援究竟在鞏固主權安全,還是推動北京的民族主義敘事?這是值得重新檢視的問題。
高市早苗的強硬外交,是否點燃北京的另類「戰略窗口」?
高市早苗的集體自衛權論述,本質上是典型「展示決心」的外交語言,意在向美國、向日本國內右翼、向友好國家示意:東京不會在區域衝突中缺席。但在北京眼中,此舉等同於「日本將再度涉入中國核心利益」,象徵著美日同盟從干涉南海擴張到直接踩踏中方所謂「主權紅線」。

一旦日本被塑造成「外部侵略者」,中國便能在國內與國際輿論中,重啟多年來偶有浮現的「琉球地位未定論」,將其包裝為「對抗日本 militarism(軍國主義復辟)」的正當行動。
換言之,高市的強硬表述,使北京獲得一個可重新編排的劇本:先抹黑日本,再強化民族主義,最後將臺灣與琉球統合進相同敘事框架中。
琉球議題被重新武器化:北京不用真的支持獨立,只要「操作」
北京並不需要真正支持琉球獨立。對中國而言,「琉球牌」的價值在於:
- 削弱日本國內對高市外交路線的支持度
- 製造日本內部矛盾與外部壓力
- 在國際輿論上反擊美日陣營的道德優勢
- 提升民族主義動員的正當性
因此,北京的劇本並非推動琉球「實質獨立」,而是透過談判、輿論與外交施壓,營造「日本欺壓琉球」的敘事,讓東京在區域與國內皆進退失據。
而此種操作最終會被套用在臺灣議題——
琉球若被描繪成日本歷史壓迫的受害者,臺灣則可被打造為「美日代理人」的棋子。兩者皆可成為北京「統一合理化」的重要橋段。
北京的「對台心理戰」:從經濟、民意到區域安全的三重攻勢
北京對臺灣「向來寬容」,並以經貿盈餘、民生依賴為例。儘管此論述未必符合所有事實,但確實反映一個現象——
北京在對臺策略上,一向偏好「軟硬兼施」:
- 經濟上以市場做杠杆
- 外交上強化國際孤立
- 軍事上以灰色地帶壓力逼迫臺灣改變行為
- 輿論上挑撥臺日、美日、台美關係的疑慮
高市早苗若持續採取高調路線,東京就會成為北京最容易操作的靶子;而臺灣若完全站在日本立場,北京更能在國際上描繪臺灣為「不必要升高區域緊張的挑釁者」。
這種敘事若強化,不僅有利於北京,也不利於臺灣的國際空間。

臺灣需要的是盟友,而不是被捲入他國戰略的風險
- 日本的利益與臺灣不完全一致。
- 美國的利益與臺灣更不一定同步。
- 北京會利用任何日本強硬言論,將其轉化為民族主義素材,再反向施壓臺灣。
在這種情況下,臺灣需要的並非盲目站隊,而是更細膩的外交策略:既避免孤立,又不成為美日對中政策的附庸;既展現決心,又不讓北京找到「正當化壓迫」的敘事口實。(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高市早苗對台海表態升溫 台日互動恐成北京操作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