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劃法之爭 中央集權下的數字遊戲與地方的吶喊

image

行政院拍板送出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表面上宣稱擴大對地方的財源挹注,總經費突破 1.2 兆元,意圖平息地方長期的財政焦慮。然而,在野陣營與財稅學者幾乎一面倒地批評「中央更集權、更集錢」。行政院這次主動出擊,端出的卻是加水不加料的灌水之作,接下來的修法大戲,恐怕已經注定是一場數字與權力拉鋸的角力。

行政院長卓榮泰聲稱院版是避免「財政土石流」的最合理方案,強調兼顧國家競爭力與地方均衡發展。但這套論述,在學界看來卻是站不住腳的障眼法。政治大學財稅系教授陳國樑一針見血地指出,行政院在數字上「偷換概念」,將比較基準從在野黨團釋出 1.4 兆元的版本,悄然移轉到與舊法比較,虛張聲勢。

事實上,統籌分配稅款的「餅」非但沒有做大,反而因為營業稅分配比例的縮小而變相縮水。更令人警惕的是,院版竟大幅削減一般性補助款,要求地方用新增的統籌稅款來彌補,這無異於地方拿自己的錢補貼自己,地方從統籌與一般補助兩端都面臨實質縮水,如何能稱作是釋出更多?

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黃耀輝也佐證,中央在數字上動手腳,使院版實際比在野黨版本少給地方 2,327 億元,而中央收入佔比則拉高至驚人的 70%,坐實了中央圖利自己,苛待地方的指控。這份保守與精算,讓地方政府長年期盼的財政自主權再次落空。

在野黨的憤怒自然不在話下。國民黨籍台北市長蔣萬安與台中市長盧秀燕齊聲批評院版增幅太少,未能實質回應地方需求,同時呼籲中央大方釋出財源。民眾黨團則直指執政黨是「集權集錢」不願放手。這場修法最大的結構性缺陷,在於它完全迴避了學界一再強調的核心訴求:事權與財權必須同步檢討。

陳國樑教授批評,中央若不檢討地方自治事項的經費,卻要求地方為「班班有冷氣」等中央政策出錢,無疑是將責任「甩鍋」給地方。若只給錢而不移撥相應的事權,地方政府恐將陷入「有錢無責」的困境,使資金的使用偏離國家整體發展的戰略方向。

值得玩味的是,針對院版宣稱的均衡發展目標,黃耀輝教授的試算數據卻顯示,在野黨版本在水平分配上反而更能縮小城鄉差距。數據揭示,在野黨版能使 16 縣市的統籌稅款佔比增加,人均分配數高於六都,推翻了綠營指控「重北輕南」的論述。主計處資料亦顯示,近年在各類補助合計下,高雄市(綠營執政)在六都中獲配最多,台北市最少,在在證明,財劃法之爭的實質,已超越單純的南北意識形態對立,而是中央對地方資源掌控慾的體現。

這份行政院版《財劃法》不僅是一份修法草案,更是中央政治權力是否願意下放的試金石。它釋放出的訊號是:儘管地方的吶喊震耳欲聾,中央仍傾向於維持現有結構,透過數字的重新包裝,來延續其對國家財政的主導權。立法院接下來的審議,必須正視學者的呼籲,強制將事權劃分納入討論,否則,台灣的城鄉差距與財政困境,將在中央包藏禍心的數字遊戲中繼續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