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司外交無力逆風 熱情洋溢背後的戰略失焦

image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席「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表述,中日關係瞬間炸鍋,也讓親日的賴政府彷彿撿到槍。賴清德總統公開吃壽司的照片力挺,高雄市長陳其邁也高喊「德不孤必有鄰」。事實上,聯合國態度未變,美國在偏離「戰略模糊」的擔憂下依然給予支持之外,各國多保持觀望。在國際政治的冰冷棋盤上,台灣的支持稱不上有力,反而可能讓台灣承擔不必要的風險。何況台灣戰略位置的確不容小覷,高市的強硬未必因為台灣,與其自作多情,不如冷靜自持。

觀察高市早苗發言後美國的反應,我們能窺見一絲警惕。雖然美日同盟堅固,美國駐日大使也公開聲援盟友,但資料指出,美國最初對高市的爭議性發言保持低調,並未急於表態。這份「冷靜」,恰恰來自於對其長期奉行「戰略模糊」政策被打破的擔憂。美國擔憂模糊邊界清晰化,台灣難道不需要有同樣的顧慮?

戰略模糊的精髓,在於給予華府最大的迴旋空間,既嚇阻北京片面以武力改變現狀,也約束台北勿輕舉妄動引發衝突。高市的「存亡危機事態」論,將日本更明確地綁入可能的台海戰事中,實質上推動了戰略清晰化。這無疑壓縮了美國的外交彈性,使其在處理與中國的爭端時增加了複雜度。美國對盟友的支持是基於同盟條約,但台灣政治人物激進表態,會不會太過輕率魯莽?

盱衡目前國際間的普遍態度,除了俄羅斯聲援北京外,其他西方國家未見發言,而聯合國也重申對台灣議題的立場並未改變。這說明了中日衝突升級,多數國家仍選擇保持觀望,不願選邊站。台灣一旦過度刺激對岸甚至冒進,依然處於缺乏實質外交支持的孤軍奮戰中。

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下,台灣領導人以海鮮壽司作為主要的外交行動,其效果顯得蒼白無力。外交是力量與利益的交換,絕非自嗨式的情緒表態。總統呼籲中國克制,無疑是將台灣推向了中日衝突的火線,使台灣從原本的被動被提及,變成了主動介入的衝突方。

這份逞快,恐怕招致北京的明算帳。中國已對日本採取停止觀光、暫停水產進口等反制措施,對台灣而言,潛在的ECFA早收清單限制、經貿制裁或對台商的不利措施,才是全民需承擔的巨大風險。缺乏國際社會實質支持,卻逞一時之快,代價為何,政府應更審慎思考。

直視高市早苗發言背後的核心動機,所謂的日本的生存危機。台灣的戰略重要性,從來不是由任何一位政治人物決定,而是由地理位置所決定。台灣位於太平洋與東亞大陸的交會點,是海權與陸權國家交鋒的前線。對日本而言,一旦台灣落入不友好國家之手,將直接封鎖其從中東、印尼、東南亞運來的石油、天然氣與資源,這將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

因此高市的強硬發言,是出於對日本國家安全的維護與焦慮,核心目的在於威懾潛在的區域強權,保障日本的戰略物資通道。台灣無疑是此一論述下的受益者,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並給予適度支持,但若因此過度興奮,將日本的戰略考量錯誤地解讀為純粹的挺台情誼,進而採取不符比例的激進表態,則是非常危險的自作多情。

台灣的戰略必須計算清楚。在這場利益交織、各有算計的國際棋局中,穩健的步伐、謹慎的言行,遠比熱血奔騰的壽司表態來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