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地政局辦科技產業專區第二次公聽會 聚焦排水交通生態

【今傳媒/記者張淑慧 報導】臺南市政府地政局於11月20日下午2點30分在西賢里活動中心舉辦「臺南科技產業專區開發案」第二次事業計畫公聽會。黃偉哲市長指示各局處重視開發與生態平衡,並指派韓參事榮華主持,攜市府團隊向土地所有權人、承租戶及周邊居民說明開發內容與進度,並針對第一場公聽會提出的排水、交通規劃、生態平衡及租約補償等問題進行重點回應。

本案開發面積約30.23公頃,其中99.74%為公有土地,以教育部學產基金土地為主。過去多以三七五租約模式作養殖使用,土地效益未能充分發揮。市府表示,透過都市計畫變更及區段徵收重新規劃土地用途,不僅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亦兼顧產業發展、公共設施取得及現有承租人權益,致力打造南科延伸的創新產業聚落。

開發後將同步取得約12公頃公共設施用地,並考量區域地勢低窪及淹水潛勢,特別規劃1.64公頃公園兼滯洪池用地(包括1.43公頃公園用地內設置的地下式滯洪池),計畫總滯洪量達48,125立方公尺。未來透過出流管制及低衝擊開發設計,可有效減輕原排水系統負擔。公園兼滯洪池以保留自然環境基底為原則,營造濕地公園,提供鳥類及陸蟹等生態物種棲息空間,成為綠色韌性基地。市府強調,所有設計均依區域水文條件及氣候韌性標準辦理,確保開發後的排水安全及生態補償。同時,水利局已向中央爭取「臺南市中西區C3抽水站改建工程」經費,規劃增設5台5.0 cms抽水機組,工程完成後將保護約74公頃區域,進一步提升周邊排水系統效益。

針對周邊道路(如華平路、民權路、和緯路五段等)的交通現況,依據都市計畫變更報內政部之調查結果,服務水準多屬A級,顯示交通尚屬良好。開發案內另規劃30米寬南北向道路,與華平路平行,將有效分散區內車流,減輕華平路交通壓力。未來交通局將加強和緯路等周邊道路的號誌動態調整與監控機制,疏導尖峰時段車流,並視產業專區進駐情形,適時調整公車及公共自行車等運輸服務,持續鼓勵民眾使用公共運輸,減少私人運具使用。
考量周邊居民休憩需求,計畫區內設置1.43公頃公園用地及0.31公頃兼具兒童遊樂場功能的公園用地,打造全齡友善的休憩空間,營造綠意盎然、永續發展的城市綠地。公園設計結合區域自然資源特色,融入魚塭意象及陸蟹元素,強調與地方紋理及自然環境的連結,塑造地區獨特風貌。

因應安平地區觀光熱潮及車流量增加,市府規劃1公頃停車場用地,並預留銜接主要道路的出入口配置,以紓解假日車潮,提升交通運行效率。同時,為滿足未來產業園區通勤需求,市府將加強道路車流分流及交通號誌動態調整監控機制,適時優化公車、公共自行車等公共運輸服務。

本案整併原有三處未開闢學校用地,調整為第二種產業專用區並允許文教使用,並同步規劃3公頃文中小學用地,以滿足未來產業人才子女就學需求,推動產業與教育均衡發展。

針對地主及承租戶在首場公聽會中提出的租約補償問題,地政局重申將依《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辦理相關補償機制,保障承租人權益,並有效解決歷史租約及土地閒置問題。

第一次公聽會中,多位民意代表參與,關注排水安全、交通配置、生態平衡等議題,要求市府充分說明並納入地方意見。地政局回應,相關設計將依民眾及民意代表意見進行優化,確保開發品質與區域生活環境兼顧。

於第二次公聽會,多位議員及民眾針對產業開發方向、水利、交通、生態及地方紋理保留等議題提出建議,地政局表示將攜回研議。

地政局指出,臺南科技產業專區擁有卓越區位、交通便捷性及周邊學研資源等優勢,可補足半導體上游產業鏈需求,促進地方人才培育、科技產業產品研發及數位轉型。透過區段徵收的公益性及土地活化效益,本案可實現市府、教育部、產業界、市民及原承租戶的「五贏」成果,為臺南產業升級及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