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蝶變纏身》首創綠色劇場實踐 永續思維回應生命倫理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師生聯手創作年度製作《蝶變纏身》,11月22、23日將於中山大學逸仙館隆重登場。作品不僅獲得文化部補助,更成為全臺首個採用「劇場綠皮書」(Green Book)永續劇場製作原則的大專院校製作,展現劇場藝術回應時代議題的行動力。
《蝶變纏身》以基因工程倫理為核心,延伸至生態關懷,透過多重時空與象徵語彙,探討人類與自然的共生命題。劇情圍繞女科學家在失去罕病女兒後,投身DNA改造研究,試圖以科技對抗命運,卻也在無意間踏入倫理與慾望交織的漩渦。她的研究成果引來商業利益的覬覦,揭示人類在悲傷與貪婪驅動下對自然秩序的干預與操控。劇中並有奇幻的平行時空旅程,主人公造訪在黃蝶谷的萬物之國,與自然精靈共處,從生物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的行為。萬物以一道道象徵性的佳餚,揭露人類如何在科技進步中滋養破壞環境的能力,最終導致自然反撲與萬物變形。當科技成為生化武器,當慾望吞噬一切,劇作拋出尖銳提問:人類是否能在創造與毀滅之間找到平衡?我們該如何面對科學與自然的下一步?
本劇由中山大學劇藝系副教授許仁豪擔任編劇,以多重宇宙敘事結構揭示科學進步下的矛盾與代價。他指出,「當人類引以為傲的發明逐漸改變自然運行,環境也以反撲之姿回應」,如同日益暖化的地球在過度開發下不斷變形。「當人類試圖改變自然走向無限,最終卻發現自己只是在顛倒的世界裡迷失」,《蝶變纏身》導演、中山劇藝系副教授何怡璉則強調,《蝶變纏身》不僅是一齣舞台劇,更是一場擁抱「有限性」的哲學思考,提醒觀眾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舞台設計上,中山劇藝副教授李怡賡以「樹」為核心意象,從向上生長、DNA雙螺旋到倒掛之形,象徵人類對自然秩序的反思。光影與紗布構成的空間讓觀眾彷彿置身夢中夢,展開一場深層的沉浸式旅程。擔任服裝設計的中山劇藝副教授吳怡瑱將主角的服裝設計如蝶蛹幻化,水藍色披肩的獨特機關設計,於每一場次皆呼應其處境變化的形象轉換;數個萬物精靈的服裝設計則是暗示了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遺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導演何怡璉進一步指出:「當我們讓風、石頭、植物都重新被看見,劇場就不再只是人的空間,而成為萬物共振的場域。」《蝶變纏身》嘗試將舞台轉化為一個呼吸的生態系,讓表演者、觀眾與環境彼此連動,體驗「一體共生」的詩性時刻。
本次《蝶變纏身》製作以「永續劇場」為核心理念,參考英國STAGES提出的「劇場綠皮書」,從源頭思考製作流程,實踐材料盤點與回收、雲端登錄報廢物資、延長製作期程以減少浪費,並首度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回收不再使用的舞台結構重新運用,攜手中山永續發展辦公室推動永續行動。團隊全面盤點庫存道具、家具與舞台結構,從可重複使用與易於拆解的角度設計舞台與服裝,提升資源流動率與再利用效率;特殊服裝亦記錄材質與裁縫細節,利於未來轉化應用。此外,因應基因工程主題,劇組跨系與生物醫學科技相關科系合作,深化田調與知識建構,展現藝術與科學的跨域對話與永續實踐。更多《蝶變纏身》資訊請見https://reurl.cc/zKZa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