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融入食農教育科技 竹美館北區「智慧循環新食代」系列論壇獲共鳴

 

▲「智慧循環新食代:品味科技 in 日常」論壇,聚焦「智慧科技×食農教育×文化美學」,展現科技創新與地方文化融合的多元實踐成果。竹美館館長葉于正(前排左1)和與會貴賓合影。(圖/竹美館提供)

 

【勁報記者羅蔚舟/桃園報導】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明新科技大學協辦的「智慧循環新食代:品味科技 in 日常」論壇,於11月15日(六)在國立中央大學教研大樓羅家倫講堂(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舉行,獲參與者共鳴,聚焦「智慧科技×食農教育×文化美學」,展現科技創新與地方文化融合的多元實踐成果。

 

 

▲「智慧循環新食代:品味科技 in 日常」論壇,竹美館館長葉于正開場致詞。(圖/竹美館提供)

 

上午場「從餐桌到樂章—文化美學×永續食農的共響實踐」,由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許主冠主持、龍潭愛樂管弦樂團團長張鴻宇與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林薇真對談,音樂、藝術與飲食共同協作、賦予地方創生新量能,讓永續行動更具生活溫度;許主冠理事長表示,極端氣候下如何與大自然共處已經無法依靠過往經驗,重新建立資料,盤點脆弱點,善用新科技思考策略都是迫在眉睫的工作,與環境共存依賴智慧,實踐需要知識,創生不只在經濟面,環境認知與治理能力一樣重要,AI應用日新月異,不只可以突破食農教育的框架,飲食文化也可以加入科技加速器概念進行行銷,更給予現場亟欲創業的年輕人許多建議,讓與談者受益良多。  

 

▲「智慧循環新食代:品味科技 in 日常」論壇,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許主冠理事長主持上午場與談。(圖/竹美館提供)

 

下午專題講座「AI賦能食農行銷:智慧驅動品牌與市場拓展」由谷林運算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馮輝譯主講,為現場聽眾解析AIoT技術如何協助食農產業導入智慧製造與資料決策,開創產業新契機。最後一場論壇主題為「數位時代的食農教育轉型:科技賦能與創新模式」,由明新科技大學張哲維主任主持,邀請昱創企管顧問總經理裴有恆和悠由數據創辦人吳君孝分享AI與教育結合的實務經驗,讓現場聽眾更能理解如何將AI應用到不同領域、激發跨域學習的創新思維。

 

▲「智慧循環新食代:品味科技 in 日常」論壇,明新科技大學張哲維教授主持下午場與談。(圖/竹美館提供)

 

竹美館表示,「Food Next:地方創生新食代」象徵著北區地方創生在「科技×文化×教育」融合上的新起點。透過AI技術導入與食農教育的實踐,讓地方產業不僅能創新轉型,也能回歸文化與人文價值的本質。本次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許主冠與明新科技大學企劃中心主任張哲維二位主持人,總結飲食文化地方創生之永續發展決策,需要理性的AI與感性的HI,有深度與溫度才能確保轉譯產生故事與感動。

 

▲「智慧循環新食代:品味科技 in 日常」論壇,龍潭愛樂張鴻宇團長分享音樂藝術融合飲食文化。(圖/竹美館提供)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館長葉于正表示,地方創生新食代,代表「科技×數位×區塊鏈」是發展上的新起點與新趨勢,但是AI技術方法不是萬靈丹,回歸到HI人文精神方能反思行為的真實內容與正義目的。未來如何共創美學日常之永續性與正當性,需要善用大數據、厚數據、雜數據及AI等輔助工具,確保智慧循環新食代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