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BIR聯展看台中產業政策 「活動化」危機與治理斷層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中台灣九縣市 SBIR(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聯合成果展日前以其亮眼的舞台與密集的展示,彰顯了地方政府對產業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然而,在這些縣市首長與 27 家得獎企業的光鮮亮麗合影的背後,這場盛大的展示反而促使我們必須嚴肅探討一個核心問題:這些亮眼的個案成就,究竟是在展現真正的「產業創新動能」,還是在掩蓋「政策體系的結構性失靈」?
長期以來,台中的產業發展策略面臨一項深刻的悖論:資源投入看似積極(很用力),但大部分精力被導向了「短期的活動辦理」與「普惠式的補助發放」,卻未能紮實地建立起「產業升級所需的制度基礎」與「長期問責機制」。標案導向、補助依賴、缺乏關鍵績效指標(KPIs),已成為限制台中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真正痛點。
SBIR 治理的結構性缺陷:從「交朋友」到「制度設計」
台中市政府常以「補助 250 家企業、1.8 億元」以及「企業是台中市政府的朋友」…等口號作為台中市政府政績的表述。然而,產業治理的本質是設計強健的體制,而非僅是單純的資金分配。當前的台中 SBIR 體系,核心問題並非資金不足,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與追蹤機制,導致補助手段化,而未能轉化為策略性成果。

我們觀察到台中市政府SBIR政策設計存在三大嚴重缺陷:
- 缺乏績效問責(Accountability Deficit)
儘管投入大量公帑,台中市政府至今未建立公開且可追溯的商業轉化追蹤系統。我們無法準確得知:究竟是有多少 SBIR 計畫真正實現商品化?政府的補助資金對企業營收或就業率的貢獻為何?有多少獲得補助的企業仍還是在原地踏步?
結果: SBIR 已逐漸淪為「案子寫得好,就能夠拿到錢;案子做得好不好,就無從檢驗…」的資源分配不均的困境。
- 透明度不足(Transparency Failure)
成效報告極度缺乏細節,無法提供跨年度的成功率、失敗案例分析或趨勢追蹤。這種「只公佈數量,不公佈成效」的模式,使得社會大眾無法對SBIR政策設計進行有效的監督。
- 斷裂的產業策略(Fragmented Strategy)
SBIR應作為產業鏈策略的重要支撐工具。然而,台中市政府的補助發放與整體產業群聚策略(如高科技製造、智慧機械、綠色能源)缺乏明確的連結指導。這使得企業的創新成果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難以培育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新創公司。
結果:將「補助數量」當作「創新成果」本身,是當前台中市政府SBIR政策的最大盲區。
面對全球變局:被輕描淡寫的國際供應鏈衝擊
全球供應鏈重組與關稅壁壘是台中外銷製造業面臨的首要挑戰。台中市政府僅宣稱針對關稅衝擊,只加碼補助三家企業10%的做法,充分暴露了政策應對的不足與戰略視野的狹隘。
- 象徵性回應與現實脫節
對於動輒涉及數千萬投資與複雜供應鏈移轉的製造業而言,10% 的加碼補助只是杯水車薪。更重要的是,關稅衝擊的是整個供應鏈生態,而非僅僅三家獨立的企業。將宏觀的國際挑戰縮小為微觀的個案補助,是一種「最低限度的政治回應」,而非深思熟慮的「產業韌性政策」。
- 缺乏長期戰略佈局
台中市政府至今未能提出一套針對國際供應鏈重組(如友岸外包、區域製造協作)或次世代技術導入(如 AI 賦能製造、工業自動化升級)的長期、跨部門戰略。當其他縣市積極規劃科技廊道時,台中市政府仍停留在以「補助」作為主要工具的被動狀態。
AI 專案:能力展示與整體困境的距離
此次聯展特別強調了如 AI 即時監控或生成式 AI 導覽等亮點業者。這證明了台中擁有少數優秀新創企業的能力,但不能被等同於「整體產業的 AI 能力已成形」。
事實上,台中製造業的真實困境在於:
基礎薄弱: 逾七成的中小企業缺乏資源與技術能力導入複雜的 AI 解決方案。
人才與技術瓶頸: 製造業人才不足、設備老化嚴重,且企業普遍缺乏 IT (資訊科技) 與 OT (操作科技) 整合能力。
平台缺位: 台中市政府尚未建立起一個跨廠區、具備強大技術支持和資金鏈接的AI導入與輔導平台,使得只有少數成功案例,成效難以被大規模的複製。
台中市政府將少數AI亮點視為「台中AI產業成形」是一種危險的錯覺:它讓人們誤以為台中整個城市正在快速朝向AI奔跑,而實際上,台中市大多數中小企業仍在原地掙扎。
經濟指標的失焦:行銷敘事凌駕硬實力數據
台中市政府經常援引《天下》、《遠見》…等民調或城市行銷排名,宣稱台中經濟表現位居「六都第一」。然而,這些排名多半包含民意調查與城市敘事行銷的成分,與實質的產業競爭力指標存在巨大落差。
若聚焦於關鍵的硬實力數據,台中的劣勢清晰可見:
高科技投資:幾乎全流向竹科與南科,台中製造業投資增長趨緩。落後於台北、桃園、新竹,反映高附加值產業磁吸力不足。
創新密度:新創企業數量、專利申請數、研發支出佔比。明顯落後於雙北及新竹,創新驅動力不夠強勁。
製造業自動化:傳統產業數位化和自動化程度提升緩慢。與桃園市的智慧製造聚落相比,至少存在五年的差距。
人才流失:尤其在工程、AI 和高階製造技術領域人才流失嚴重。削弱了城市長期發展的潛在動能。
台中市政府總喜歡以「購物節」和「國際行銷獎」…等堆砌的「經濟優異」敘事,本質上是以「城市行銷」取代了「產業策略設計」。

區域治理的表面化:九縣市公關合作的集散宣傳中心
台灣中部地區九縣市聯展的出現,旨在呈現跨域合作的願景,但其真實運作模式仍停留在表層的「公關活動共享」階段,缺乏實質的制度共建。
目前的合作模式是:「你帶三家業者,我帶五家業者,大家一起出席拍照…。」真正的區域產業升級,需要的是深度的「制度共建」,而非「場地共享」。包括:
- 政策同步失靈: 缺乏跨縣市的技術標準、人才引進或產業稅賦優惠的協調機制。
- 技術與人才平台: 沒有建立跨縣市的技術共享平台或人才流通機制,無法形成合力。
- 供應鏈整合: 缺乏針對區域核心供應鏈(如半導體、航太零組件)進行共同佈局的策略。
若合作僅止於成果展示,則台中市政府引人注目的「中部區域治理平台」最終只會成為「九份公關稿的集散中心」。
從「活動治理」到「制度治理」的關鍵轉型
近年來,台中產業政策的重心明顯傾向於「活動化」與「短期可見的成果」。最受歡迎的經濟政策排序往往是:
- 購物節/展銷活動。
- 成果發表會。
- 國際獎項公關。
- 補助金發放。
然而,真正決定城市未來競爭力的結構性政策,例如:智慧製造轉型平台、高階新創加速器、城市科技人才戰略、區域供應鏈技術共享機制…等政策,不是被邊緣化就是進展嚴重滯後。
台中的產業危機,並非在於缺乏亮點企業,而是亮點正在遮蔽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缺乏制度:亮點越多越耀眼,難以規模化,無法持續成長。
缺乏方向:活動越大越熱鬧,資源錯置,無法應對國際挑戰。
缺乏問責:補助越多越依賴,培養無效企業,浪費公帑。
缺乏硬實力:城市行銷越成功,錯估形勢,延誤結構性改革。

如果台中市政府未能從「活動治理」轉向「制度治理」,建立起透明、問責、且具備長期戰略視野的產業體系,那麼無論SBIR聯展的鎂光燈多麼耀眼璀璨,其本質上都只是為城市塗上了一層「短暫的亮色」。
五年後的台中,恐將面臨從「亮點城市」淪為「弱勢經濟體」的結構性下滑風險。當前,正是台中市政府要趕緊進行政策體質大改造的「關鍵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