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點行動點亮嘉市 社區營造成果展打造共學共創城市文化

墨新聞|記者宋其佳/嘉義報導

114年度嘉義市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聯合行動展(15)日於嘉義市長榮公園長榮街與安和街口舉行,現場共有16個團隊共同參與,包含5個社區營造點、2個走讀社區學校、3個地方知識學推廣團體、6個社會設計行動團體。市長黃敏惠出席成果展聆聽社區團體交流分享期盼讓文化走入街區、融入日常生活。

今年光點行動為主題首度採封街新模式,跳脫傳統展場展示形式,邀集社區團體、學校與設計團隊共同打造活動以露營風格呈現,融合爐邊故事、共食體驗與影像放映

黃敏惠表示,嘉義長期深耕社區營造與文化扎根,今年調整過往計畫模式,強調陪伴、跨域整合與實質參與,特別感謝計畫主持人及業師團隊深入社區討論、分享經驗,協助各團隊將困難轉化為創意能量。今年成果展以長榮街區作為主軸,串聯宿舍群、檜意森活村、鐵道園區、文化局等重要文化據點,結合林業文化特色,成為文化新絲路2.0上的文化軸帶。透過跨域合作、資源共享與文化盤點,推動地方故事與記憶轉譯,串聯「教育、社區、青年、地方知識」。黃敏惠更提到,因為有大家的參與嘉義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成為城市的光點。

文化局局長謝育哲表示,今年我們把設計導入社區營造,不只是訪視與提供補助,更強調陪伴共好。整體計畫總補助金額達新臺幣275萬元,串聯16個社區團體、學校及設計團隊,共同展開從藝術創作、人才培育到文化行動的多元實踐。而今年共分成四支計畫,「走讀社區守護家園計畫」、「社區營造點徵選及輔導計畫」、「地方知識學推廣輔導計畫」、「社會設計行動徵選及輔導計畫」,有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與志航國民小學從校園扎根地方教育,連結社區歷史。

後驛社區發展協會以鐵道文化與生活記憶為主題,結合官將彩繪與燒烙創作,重現地方故事;國華杏福檜樂福利協會以木產業為核心,建立社區共學共作工坊開發木作商品;神農社區發展協會延續竹編工藝,透過大型竹編裝置藝術展現傳統工藝新風貌,成為社區特色藝術據點,以及首次參與計畫的龍山社區發展協會以龍過脈為主軸,重現社區故事並找回文化脈絡;青年團隊帶領的原來一嘉人多元文化發展協會,透過走讀水圳與老屋藝術行動,促進不同世代、族群與新住民的文化共學。

而長期推動茶文化與「尋鷗吟詩」的活泉人文館,延續嘉義文人風雅;嘉喻戶曉文化工作室首次參與社造計畫,由青年團隊以創意與專業,進行地方田調、影像紀錄與文化轉譯;而嘉義市攝影學會則透過影像專業,以1925至2025年百年為時間軸,記錄嘉義城市變遷與生活樣貌,呈現嘉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保存地方知識與文化記憶。除上述成果外,文化局更透過設計能量進入街區,今年共有六組優秀青年設計團隊獲獎,從創作力與數位力出發,陪伴社區將議題轉化為實際行動與設計成果。從長照據點故事敘事再到街區紋理與地方美學發掘,推動跨世代共創與公共美學實踐,使社造成果更具永續價值。

文化局表示,「社區營造」不僅是一項培力計畫,更是一場長期的地方實驗與實踐。透過計畫連結社區、青年與長輩,讓文化這兩個字成為社區與城市之間的語言,尤其今年有更多青年團隊加入,以創新文史培訓走入社區,透過跨域合作與青銀共學,設計師、文化工作者與社區夥伴攜手再造地方故事,展現嘉義小而精、小而美的創新能量,也描繪出跨世代、跨領域協作的永續藍圖。

嘉義市社區充滿能量與創意,透過實際行動讓生活場域呈現更多故事與溫度,並展現「320+1嘉義市城市博覽會」所倡議的「由下而上、全民共創」精神。此次成果凝聚社區、居民、青年與設計團隊的力量,形成城市共創的實踐樣貌,讓教育、社區、青年、地方知識真正串成一條線。彰顯嘉義市社區營造的特色與文化價值。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光點行動點亮嘉市 社區營造成果展打造共學共創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