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洋保育民間團體赴南三陸町展開保育交流新篇 臺日攜手守護海洋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為拓展我國民間團體、原住民族等在國際海洋保育領域的視野與實踐經驗,今年7月施行海洋保育法後,首度啟動114年度促進個人、民間團體、原住民各族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獎助計畫,其中支持海湧工作室、花蓮縣豐濱鄉港口社區發展協會、社團法人臺灣咾咕嶼協會及台東自然人文學會等民團,於11月7至9日赴日本宮城縣南三陸町參與第4屆南三陸町生命巡禮大會交流,聚焦「黑潮牽起的緣分」主題,吸引超過200名來自日本各地與臺灣與會者共襄盛舉,透過案例分享、座談與參訪,展現我國民間守護海洋的豐沛能量,並藉此締結台日合作夥伴關係。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表示,此次攜手民團赴日本宮城縣參加第4屆南三陸町生命巡禮大會,以「黑潮牽起的緣分」為題進行交流,日方南三陸町町長千葉啟及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代表處所長奧正史致詞表示,非常感謝臺灣在日本311大地震後,給予南三陸町地區復興的大力支援,並延續這份緣分能延伸臺日在教育文化、民間及政策等雙邊長期交流,此次生命巡禮大會,亦是彼此持續交流經驗並深化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契機。

陸曉筠強調,首(7)日交流由民團進行專題分享,海湧工作室分享澎湖七美平和社區巡守行動、友善釣魚與食魚教育及身障潛水員淨海等在地守護行動與實踐成效;豐濱鄉港口社區發展協會強調原住民阿美族青年參與海洋保育的重要性及積極性,並介紹部落推動石梯坪硨磲貝復育的成果;咾咕嶼協會以小琉球珊瑚礁為例,分享生態監測與在地守護的機制與成效;最後,台東自然人文學會則以環境教育結合海岸文化保存為題,說明如何將地方知識融入環境行動,臺日雙方交流熱絡,透過經驗對談展現社區守護行動的多元樣貌與共通理念。團體全程參與會員大會,與日本研究者及高中生交流如何透過環境DNA技術監測氣候變遷下海洋生態系變動、在海嘯中消失的海草床復育行動等議題;臺灣團體除參與討論外,亦於現場展示臺灣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成果海報,並獲得熱烈迴響。
陸曉筠補充,最後一日(9日),團隊前往南三陸・海のビジターセンター(南三陸海洋遊客中心)實地參訪與地方組織交流,了解日本如何推動海洋環境教育,並參與廚餘循環再利用、永續林業管理及結合蚵田養殖與熟成葡萄酒,創造獨特的在地產業等行動,體驗「里山里海」的落實;團員表示,此趟參訪行程不僅是對南三陸復興之路致敬,更促使我們反思面對全球環境變遷與複合式災害,臺灣與南三陸如何能藉由黑潮牽起的緣份,共同探索海洋保育與永續發展的最佳解答,另外,日本以環境教育結合產業與文化的模式,亦對臺灣推動地方永續與公民參與具有重要的啟發。
海洋保育署說明,此次補助計畫成果充分展現臺灣民間團體在國際海洋議題上的行動力與創新能量,未來除自行或透過國際組織、學術研究機構進行國際合作外,將持續推動「促進個人、民間團體、原住民各族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獎助計畫」(相關訊息請持續關注海洋保育署官網,https://gov.tw/PHX) ,獎勵或補助人民、民間團體、原住民各族參與國際交流活動,歡迎各界踴躍參與,共同促進海洋保育、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以行動守護藍色國土,深化國際合作、共築永續海洋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