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境通緝」映照出民進黨政府的的無力與卸責

image

民進黨立法委員沈伯洋遭中國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並揚言全球通緝一事,無疑是台灣政壇近期最為震驚的事件。烽火不再止於口水或經濟制裁,而是實質的「長臂管轄」直指台灣的民選代表,劍指國會尊嚴。然而,在面對這場主權與人權的嚴峻考驗時,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從上到下的應對,顯得既無力又充滿推責的政治算計,與立法院長韓國瑜一針見血的回應,形成強烈對比。

執政黨的「集體譴責」,徒具口號能發揮什麼效用?當北京的威脅一波波接連而來,從總統府到陸委會,執政黨的第一時間反應是祭出「強烈譴責」等語彙,構築起一道看似堅實的政治宣示。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將其定性為「對全體台灣民眾的集體脅迫」,試圖將事件提升至主權層級。然而,論述的高度卻未帶來實際行動的深度。當各界追問具體應對方案時,我們所見的,只有勸導國人「審慎評估」前往陸港澳風險,以及與外交部「合作維護」安全這類空泛承諾,幾乎拿不出足以讓國際社會或台灣人民信服的實質反制措施。

這種將問題高度化、卻低度處理的模式,恰恰暴露了執政黨在國安危機中的戰略真空與無力感。更讓人質疑的是,總統賴清德隨後公開喊話,要求國會龍頭韓國瑜「站出來」聲援沈伯洋、維護國會尊嚴。這番言論看似義正嚴詞,卻潛藏著將原本屬於行政部門與國安層級的危機處理責任,轉嫁到中立的立法院長肩上,意圖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部的藍綠政治鬥爭。這種被韓國瑜比喻為「自己生病,卻要別人吃藥」的卸責姿態,不僅讓危機處理失焦,更傷害了政黨間在國家危機面前本應有的團結共識。

面對總統和執政黨的點名施壓,韓國瑜院長的回應既迅速又充滿了策略性的政治智慧。他深知不能落入直接聲援的民進黨陷阱,而是選擇將台灣的安全架構進行清晰的拆解與政治歸責。

韓國瑜的台灣安全「四隻腳」論述:保護中華民國、保護民主自由、維護美台關係、維護兩岸關係。 他直言不諱地指出,賴清德政府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因堅持「台獨黨綱」與宣布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已經親手「打斷了三隻腳」,只剩下美台關係一隻腳在苦撐危局。這不僅是高明的政治比喻,更將事件的焦點從單一立委的安危,拉回到執政黨根本的兩岸政策路線上。

他論述的精妙之處在於,先是定調賴清德此舉是在「消費」沈伯洋的遭遇,將其變成國內藍綠鬥爭的工具,對當事人並不公平,從而拒絕了政治消費。隨後,他成功地將危機處理的責任提升到總統層級,暗示沈伯洋事件是執政路線錯誤所結出的惡果,真正的解方不在國會,而在總統府。最終,他雖然提出要求賴清德「廢除台獨黨綱」這個不可能的政治條件作為解方,卻藉此確立了解鈴還須繫鈴人的邏輯。

這場「跨境通緝」事件,不僅是對沈伯洋個人的威脅,更是對執政黨應變能力的考驗。它暴露了民進黨政府在面對實質國安威脅時,缺乏有效反制工具與實質策略的窘境;相較之下,韓國瑜的發言雖然立場鮮明,卻成功將矛頭轉向執政黨的根本問題,為這場風波提供了一個更為深層、也更具爭議的解讀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