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獲獎 暨大附中學生再創佳績

【焦點時報/記者張彥勳埔里報導】暨大附中在母校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推動下,由駱奕帆老師、吳俊誼老師與暨大教育學院陳啓東院長、山立坊教育團洪晧銘老師聯手指導10位學生發明三件與地方產業有關的發明作品,參加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共獲企業特別獎2件分別為明門實業特別獎與微星科技特別獎、未來創星獎2件以及銀牌2件,共榮獲6個獎項,勇奪與國內外許多尖端研究室同等級的獎項,同時也是場上單一攤位獲獎數最高的一所學校。

參賽作品中「防水紙及其製造方法、防水紙所製之袋子及容器」發想於研究團隊認為,在一次性包裝需求高漲的時代,傳統塑膠袋雖便利,卻造成嚴重的環境負擔。暨大附中駱奕帆老師、吳俊誼老師指導學生黃子祈、李昌融、許家綺,從廢棄減量與循環再利用的核心理念出發,研發出創新作品「防水紙及其製造方法、防水紙所製之袋子及容器」,並於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上獲得明門實業特別獎、銀牌以及未來創星獎三大獎項的肯定。

研究團隊靈感源自近年討論度極高的 Ooho 可食用水球,其以薄膜包裹水分的原理啟發了學生,紙漿若結合具有凝膠與黏著特性的海藻酸鈉,是否能形成具有「防水、韌性、無毒可分解」的新型紙材?研究團隊將海藻酸鈉作為替代傳統造紙過程中常使用的化學性「濕強劑」,不僅賦予紙張優異的防水性和機械強度,更能提升韌性、避免受潮破裂,同時降低紙張因纖維打結所造成的粗糙與不平整。因此研發出創新作品「防水紙及其製造方法、防水紙所製之袋子及容器」,作品創新具有三大特色:「環境友善與可分解性」以天然材料取代化學強化劑,降低環境負擔;「防水耐濕,不易破裂」適合取代常見的外帶用紙袋,例如日常常見易濕破的速食紙袋;「連結地方產業與永續精神」呼應埔里傳統造紙工藝,讓在地文化以創新方式再生。

研發學生黃子祈同學表示:「競賽展場上以─山城意象設計主視覺,希望讓參觀者不只看到技術,更感受作品誕生於土地的連結,這次經驗讓我真正理解,科學不只是實驗室裡的公式與數據,而是能回到生活、回到家鄉的實踐。」;許家綺同學分享:「參與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讓她看見不同團隊的創意,也發現觀展民眾對環保紙袋的理念產生共鳴,讓我更相信作品的價值與可能性,希望未來能持續深化與推廣,讓更多人看見這份創新。」;李昌融同學則提到:「從概念到成品的過程充滿挑戰,但也讓我看到傳統產業透過創新能被重新賦予價值,更體會團隊合作與不斷改良的重要。」

指導老師駱奕帆老師表示,透過學生的創新發想與實踐,希望未來能進一步推廣至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包裝袋、外帶袋及環保容器,為日益嚴重的塑膠廢棄問題提供更具永續性、在地性與可行性的解決方案,也期待未來能協助南投推動創新教育,讓更多南投學生的創意有被看見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