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政府表揚 216位績優志工 志願服務的城市力量與隱形挑戰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從青春到白髮都閃耀!潮港城裡的掌聲響起時,從青春到白髮的身影都在發光!台中市政府表揚216位績優民政志工,場面溫馨,但也蘊藏一種深刻的城市哲學——志願服務不僅是善意的流動,更是一座城市「人文經濟」最細緻的脈絡。當台中市政府讚揚志工是「幸福溫度的傳遞者」時,我們應該意識到:這股溫度,其實正是支撐著城市運轉的另一條隱形經濟鏈。

志工的付出,往往被視為精神貢獻,但在現代城市治理的視角中,它已逐漸成為一種「無形資產」。根據行政院統計,全台登錄志工超過130萬人;若以每人每年服務100小時計算,相當於1億3,000萬小時的「社會勞動」。若以平均工資每小時200元計算,這筆「志工經濟」的隱形產值將高達260億元!這些被笑容包裝的時光,其實是台灣城市社會安全網最柔軟也最堅實的支架。

台中市民政局表揚的216位志工中,有人高齡近90歲,仍每日到公所服務;也有人投入志願服務超過25年,或累積超過4,500小時的奉獻。這些數字背後,是城市「社會資本」的積累。經濟學中,「社會資本」往往被視為一種可創造信任與合作效率的無形財富。「志工」網絡正是這種財富的具體化——它不僅節省公共成本,更提升城市的互信水平,降低制度運作的摩擦。

但這股力量的可貴,正在於它的非物質性。「志願服務」的運作核心,不是以市場邏輯衡量的報酬,而是以「意義」作為動力。那位說「來公所服務讓我忘了年齡,也忘了病痛!」的長者,其實闡釋了一種更深層的經濟學觀點——人類的生產力,不只是勞動時間與報酬的乘積,更包含「被需要」的價值感。當高齡者還能夠能在公共空間中持續貢獻寶貴的人生經驗、維持社會的連結,這不僅減少醫療與照護支出,更能夠強化城市的心理韌性。

「志工經濟」的另一個關鍵,是「跨世代合作」。在此次表揚的團隊中,同時榮獲「推動高齡志工方案」與「青年志工方案」甲等獎,象徵城市正在打造一個「青銀共榮」的服務生態。年輕人透過志願參與學習「社會責任」,高齡者透過服務保持生活節奏與人際連結,兩者交織成一種非貨幣性的循環經濟。這是一種「時間的交換」——青年以「熱情」交換經驗,高齡者以「智慧」回饋社會,雙方都在累積「超越金錢」的生命資本。

然而,「志工經濟」的價值,往往隱身於政策語言之下。官方報告強調「節省支出」與「提升效率」,卻很少提及志願服務對「城市幸福力」的長期貢獻。志工並非只是公共服務的輔助力量,而是一種推動社會信任與凝聚力的核心動能。根據哈佛大學政治學者普特南(Robert Putnam)的研究,社區志願參與程度與地方經濟繁榮度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換言之,一個居民願意為陌生人付出時間的城市,往往也是經濟上更具有「創新力」與「競爭力」的「宜居城市」。

台中的「民政志工」網絡,就是這種人文經濟的最佳案例。從戶政事務所、孔廟到生管處,志工們維繫的不只是行政秩序,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柔性關係」。民眾辦理身分登記、兵役、喪葬時,往往正處於人生的轉折點。此時志工的一句問候、一杯茶水、一個笑容,所創造的「心理安全感」,是任何數位化服務都難以取代的公共價值。這些瞬間無法被量化,但卻是構成「宜居城市」的根基。

不過,當志工的角色愈來愈制度化,也帶來了潛在的挑戰。志願服務若被行政化、績效化,容易使原本的自發熱情變成「政策指標」。「志工經濟」的生命力在於自由與信任,若政府過度介入、要求填報時數、設定評比,就可能讓志工成為「無酬的行政延伸」,而非社會創新的源頭。真正永續的志願體系,應該給予志工更多自治空間與反饋機制,而非僅以獎狀與典禮作為回報。

另一方面,志工的「無形勞動」也需要被制度看見。許多志工在長期服務中面臨情緒耗竭、健康負擔與交通不便,卻鮮少有正式的支持制度。若志願服務被視為「城市公共資產」,那麼政府就有義務建立完善的培訓、保險與心理支持系統。唯有當志工的身心被妥善照顧,「志工經濟」才有可能持續運轉,而不至於在感動之後陷入消耗。

城市經濟學者常強調「創造力城市」(Creative City)的概念——認為未來的競爭力,取決於城市是否能激發公民的創造與合作精神。志工正是這種精神的具象化。他們以無償的時間生產出不可替代的「社會創意」:社區陪伴、文化推廣、環保教育、災害應變…等,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累積起來就是城市的韌性系統。當面對氣候變遷、社會孤立或人口老化…等挑戰時,有強大志願網絡的城市,往往能更快恢復、也更容易團結。

「志工經濟」運作的核心,不在於取代勞動市場,而在於延伸人類互助的可能性。從宏觀的城市政策看,志願服務是一種「非市場型再分配」機制——它讓資源從有餘的人流向需要的人,不透過政府補助,也不依賴商業交易。這是一種基於情感與信任的社會流通,而這種流通,正是「永續城市」的道德基礎。

因此,當台中市政府在表揚216位志工時,這不僅是對其個人奉獻的肯定,更應該被視為一種「城市經濟觀」的再思考。如何將志工的「隱形價值」納入「政策設計」? 如何透過稅務、社福、教育體系強化志願文化?如何在不剝奪志工自主性的前提下,建立制度性保障?這些問題,決定了台中「幸福力」能否長期維繫。

志工是光,而城市要成為讓光持續折射的鏡面。真正的永續,不是依賴少數人的熱情燃燒,而是建立能讓熱情被持續支持的制度結構。當志願服務的價值得以被看見、被制度化尊重,「志工經濟」就能成為城市的「第三支柱」——在政府與市場之外,提供一種更溫柔、更具韌性的發展模式。

從青春到白髮,那些閃耀的臉孔共同譜出一首無聲的城市樂章。它提醒我們,城市的繁榮不僅取決於GDP的增長,更取決於「人與人願意彼此幫助」的程度。這,就是「志工經濟」最深層級的底蘊——一種以「關懷」為貨幣、以「時間」為能量、以「信任」為利潤的「志工永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