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五項經濟指標稱冠六都 經濟領跑背後的亮點與隱憂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經濟部2025年第 3 季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台中市在公司登記家數、商業資本額…等八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五項斬獲台灣六都第一,較上季再添一項經濟優勢;這是自2021年第 2 季起,台中市已連續 18 季維持至少四項指標奪冠的佳績,企業投資信心與城市發展實力看似穩固。但在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後,更需穿透資料背後的表象 —— 審視增長動能的結構均衡性、政策依賴程度,以及普通民眾與弱勢群體的實際受益度,這才是真正決定台中經濟能否從「短期領跑」轉向「長期穩健」的關鍵要素。若僅沉迷於指標奪冠的光環,卻忽視增長中的潛在風險,恐讓台中市的經濟發展陷入「資料好看、民生無感」的困境。

增長動能的案例檢視:亮點與隱憂並存
商業與會展經濟的「冷熱不均」
「台中國際會展中心」日前試營運首展「TiTE x IHT 臺灣國際五金工具博覽會」,吸引國內外買主數量達往年 3 倍,人流外溢帶動周邊旅宿與餐飲業發展,為台中經濟注入新動能。但細究受益群體便會發現,這種帶動效應呈現顯著的「中心 – 週邊」差距:展會周邊 1 公里內的連鎖酒店入住率提升至 90%,核心商圈餐飲店營收增長 25%;而距離展會 3 公里外的中小餐飲店,營收增長僅約 5%,部分甚至因人流被核心區吸引而出現下滑。
更值得關注的是,商業登記家數雖同比增加 3,259 家、資本額成長 4%,但政策中增值稅減免需「年度納稅額超 50 萬元」的門檻,讓近 60% 的小微企業根本無法享受到政策紅利,這些占商業主體總量 70% 的中、小、微型商戶,淪為台中經濟增長中的「沉默群體」。

製造業投資的「量優質待升」
在「經濟部投資臺灣三大方案」中,台中以 348 家投資案蟬聯全台第一,通琦企業深耕台中市烏日區 40 年,日前斥資 3 億元建新廠並導入機聯網、能源管理系統,朝智慧製造與綠能減碳轉型的案例,彰顯台中產業升級決心。但深入分析便會發現,台中製造業投資存在「結構集中度過高」的風險:航太、塑膠等傳統優勢產業占製造業總投資比重達 42%,而半導體設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投資占比不足 15%。這種依賴單一產業集群的增長模式,在全球供應鏈變動、技術反覆運算加速的背景下,抗風險能力較弱。更關鍵的是,台中市多數中小企業因資金短缺、技術儲備不足,智慧製造轉型進度遠落後於通琦這類龍頭企業,產業內部「頭部企業與中小廠商」的發展差距持續擴大,可能加劇台中市製造業生態的失衡。
政策效能與民生感知的落差
關稅應對政策的「短期紓困」局限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變動,台中市政府日前編列 2,500 萬元補貼九大台中市指標性的公會,協助業者拓展非美市場、參展接單。從政策設計來看,此舉雖能緩解企業短期外銷的壓力,但存在兩大局限:其一,補貼資源向大型企業傾斜,九大公會中中小企業獲得的實際支援占比不足 30%,而這些中小業者恰恰是「外銷管道窄、議價能力弱」的群體,政策未能精准觸達最需説明的對象;其二,補貼主要用於參展接單等短期行為,缺乏對企業研發創新、品牌建設的長期支持,無法從根本上提升企業應對全球貿易變局的核心競爭力。這種「頭痛醫頭」的政策模式,恐讓企業更加陷入「依賴補貼 – 缺乏創新 – 再依賴補貼」的封閉迴圈。
民調肯定與民生感知的「溫差」
台中市日前在《天下雜誌》「永續幸福城市大調查」、《遠見雜誌》「縣市總體暨永續競爭力調查」中,經濟面向雙獲六都第二,印證台中城市發展的成果獲專業機構的認可。但普通民眾的收入增長與經濟指標增長卻並不同步:2025年前三季度,台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 3.2%,低於資本額 4%、企業投資增速 6.5% 的水準,經濟增長的紅利未能有效傳導至民生領域。
更值得反思的是,第七屆「台中購物節」設置外籍人士專屬獎項,預估吸引 50 國 1 萬名外籍人士下載「台中通」App,卻未針對本地低收入群體推出配套消費補貼。政策資源向「國際形象的塑造」傾斜,忽視了台中本地弱勢民眾的實際需求,這種「重外輕內」的傾向,可能加劇社會階層的發展落差,違背「經濟增長為民生服務」的本質。

從「資料領跑」到「可持續增長」的轉型路徑
台中經濟的「六都領跑」成績雖然值得肯定,但要實現「亞太最具競爭力典範城市」的目標,還需跳出「指標奪冠 = 經濟健康」的認知誤區。短期來看,台中市應優化政策資源配置:降低小微企業享受稅收優惠的門檻,讓商業增長惠及更多中小商戶;調整公會補貼機制,確保中小企業獲得足額支援,培育其拓展非美市場的自主能力。
長期而言,台中市需推動產業結構多元化,加大半導體設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培育力度,降低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同時建立「經濟增長與民生改善」的聯動機制,將台中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收入群體收入保障…等納入經濟綜合發展的考核,讓經濟增長不僅有資料數字亮眼的焦點,更有民生的溫度。唯有如此,台中經濟才能真正擺脫短期政策依賴,實現從「領跑」到「興盛」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