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教師成難題 教育部顯然不及格
台灣正面臨一場靜悄悄卻足以動搖國本的危機—師資荒。教育部估算,114學年度全國中小學教師缺額超過一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從北到南,學校為了找到老師,文案梗圖齊發。各式充滿誠意的徵才文宣,掩不住教育現場的焦慮與無奈。連英國廣播公司BBC都針對台灣「教師荒」進行報導,凸顯過去的鐵飯碗,如今年輕人卻步的嚴重性。但教育部長鄭英耀上任至今,除了拋出「校園公共球」引發反彈,以及提出教師身心調適假,對於師資荒幾乎看不到改革的決心。
幾十年前,老師是人人稱羨的鐵飯碗,如今卻成為年輕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職場選項。根據教育部師資培育統計,2019年新科教師的任教率尚有70.95%,五年後降至60.1%,跌至16年新低。十個取得教師證的青年,已有四人選擇不進校園。這不只是勞動市場的結構變化,而是國家教育能量嚴重流失。
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指出,教育現場越來越不友善。從尊師重道到教師動輒得咎,價值翻轉的速度,令人咋舌。現在只要學生或家長覺得不妥,老師的管教、評論、甚至語氣,都可能成為申訴理由。校事會議成了教師公審,行政程序冗長,讓教師人人自危。也有退休教師直言,年改之後退休金變薄,薪水又追不上物價,誰還願意來當老師?這不是情緒勒索,而是真實現況。
教育部的應對措施,誠意與力度都有待加強。從鼓勵地方提高代理教師誘因,到推動校群合聘、補助交通費,這些作法或許能暫時補洞,卻難以止血。根本問題在於教育體系對教師的尊重與保障恐已崩壞。教師薪資已經不一定優於其他行業、升遷緩慢卻是明顯可見,更嚴重的是,教學之外還被繁重的行政瑣務拖垮。根據全教總調查,教師每週平均花在教學以外工作的時間,竟超過三分之一。填表、研習、會議、評鑑層層疊疊,教學反而成了副業。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呼籲,政府應立即調整待遇並法制化調薪機制,讓教師薪資能抵禦通膨。他批評現行「軍公教員工待遇審議委員會」形同虛設,由行政院長一人拍板,毫無代表性。這種制度設計,本身就是對教育專業的不信任。國際教育組織EI全球倡議總監Angelo Gavrielatos也指出,聯合國的〈教學專業高層建議書〉早已表明,要解決教師短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薪資、改善工作條件」。
教育部若真要改革,與其推出「教師身心調適假」這類治標不治本的修補,不如從結構面鬆綁行政負擔、建立合理的管教機制、嚴防濫訴濫權開始。教師應該被信任為教育專業者,而非被監控的潛在被告。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若師資荒繼續惡化,不只是學校無法開課,教學品質更是難以保障。
教育部長若有心改革,不是東拉西扯補破網,應該真正深入並了解教育現場困境,大刀闊斧為教師重新建構有尊嚴有價值的工作場域。要挽救教育,必須先讓老師回得去講台、留得住初心。教育部若再裝睡,恐怕就沒有人能喚醒整個國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