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羊糞便」!阮綜合蕭宇超醫師:便秘恐致生長遲滯 家長勿輕忽

【News586/記者張淑慧報導】開學季後,不少家長為了孩子的排便問題感到焦慮。急診室裡,因便祕而腹痛難耐、掛急診的兒童個案屢見不鮮,其中不乏剛轉換環境或生活習慣改變的孩子。醫師提醒,便秘不僅影響食慾與精神,長期下來更可能造成生長遲滯,家長應多加留意。
高雄某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蕭宇超分享數個臨床案例,一名11歲的小學五年級男生,因突發腹痛、冒冷汗、嘴唇發紫、手腳冰冷而被緊急送醫。經過問診、觸診及腹部X光檢查,確診為嚴重便秘。灌腸後,男童排解大量糞便,症狀立即緩解。男童母親提到,孩子習慣邊上廁所邊玩手機,常因被催促才匆忙起身,根本不確定自己是否排乾淨。
另一名6歲的小一女童,則是因為肚子痛得大哭,腹部異常脹大。X光顯示她「一肚子大便」。媽媽猜測,孩子剛上小學,可能還沒習慣學校的作息與如廁環境,有便意也忍著不去,連好幾天沒排便都沒察覺,直到嚴重才送急診。此外,還有周歲女嬰因大便乾硬如「羊糞」、帶有鮮血及肛裂求診。女嬰媽媽表示,換副食品後便開始便秘。醫師除了衛教調整副食品內容,也開立軟便藥,以減輕排便疼痛,修復肛裂。
蕭宇超醫師說明,小兒功能性便祕是指排除生理結構與疾病因素後,因排便習慣、飲食或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便祕。若孩童在一個月內,出現每週排便少於3次、腹脹、解便疼痛、糞便過硬或過粗等情況,即是便秘。這類情況常發生在開始添加副食品、進行如廁訓練、初次上學或轉換新環境等階段。
醫師觀察,家長常可發現孩子有程度不等的腹痛、脹氣、食慾不振、精神變差,有時內褲會沾染滲便;排便時須十分用力,糞便堅硬、乾燥或呈顆粒狀,甚至帶血絲。嬰幼兒除上述外,還會有腹部異常脹大、吐奶、厭奶、哭鬧不安、活力不佳等現象。
蕭宇超醫師指出,治療便祕主要從改善生活習慣著手,包括調整飲食(增加水分與纖維質)、腹部按摩、鼓勵運動及建立固定排便習慣。嚴重便祕應遵醫囑使用口服藥、軟便劑或栓劑。他特別提醒家長,若非糞便卡住肛門口且腹痛嚴重,不宜常自行購買灌腸或甘油球替孩子灌腸,因長期依賴會降低腸道自主蠕動能力,且幼兒直腸與肛門脆弱,自行處理可能造成損傷。

蕭宇超醫師提供以下改善便秘方法:
1. 調整飲食:水分與蔬果穀類等高纖食物須「雙管齊下」攝取。幼兒一天需喝水1000-1500cc,小學生則需1500-2000cc。蔬果量建議每餐至少達到孩子手掌一至兩個拳頭的份量。
2. 建立排便習慣:利用飯後胃結腸反射、便意較強時,引導孩子去上廁所,並避免看書報或玩手機,專心排便。每次坐在馬桶上的時間約5至10分鐘為宜,避免坐太久影響血液循環。若孩子排斥在學校上廁所,家長應在家裡固定時間讓孩子坐馬桶,即使未排便,也能培養習慣。
3. 改善心理因素:排便順利時應立即給予鼓勵,但切記避免過度強調或強迫催促,以減輕孩子的排便壓力與畏懼感。
蕭宇超醫師強調,便祕通常非一兩天造成,因腸道蠕動不佳無法有效吸收營養,長期下來會導致食慾不佳,嚴重甚至可能造成體重增加遲滯。除了藥物治療至少需持續1至3個月,同步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更為關鍵。若孩子持續無改善,甚至出現生長遲滯、體重減輕、腹脹、神經學反射異常等,家長應儘快請醫師進一步檢查評估,排除器質性病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