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會展經濟首秀的虛與實 一場試營運展會的真實考驗

(焦點時報/鄒志中特稿)    「台中國際會展中心」試營運首展「TiTE x IHT 台灣國際五金工具博覽會」日前落幕,根據台中市政府漂亮的數據:近400家參展商、800個攤位、13,000名專業買主、1,000位國際決策級買主,參展家數較去年成長33%,攤位數成長15%。這些數字確實亮眼,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試營運展會究竟為台中會展經濟帶來什麼啟示,又暴露了哪些必須正視的課題?

台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長張峯源強調,首日開幕即湧入5,000人與1,200輛車,展現參觀熱度。然而,這個數字背後需要更深入的檢視。一場展期三天的專業展會,若首日即湧入如此龐大人潮與車流,反而突顯出展館周邊交通承載能力的不足。試營運階段尚且如此,未來正式營運後,若同時舉辦多場大型展會,台中市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否足以應對,這是第一個必須直面的結構性問題。

台灣手工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謝武志形容這場展會是「壓力測試首展」,這個用詞其實相當準確。所謂壓力測試,本就是要找出「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的極限與缺陷。從台灣手工具工業同業公會公會常務監事謝志堅的反饋可以看出,展攤國外買主接應不暇,餐飲需求大量浮現,但展館美食街尚未完成。這揭示了一個關鍵矛盾:「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在硬體空間尚未完全就緒的情況下,便匆促投入試營運,結果是參展商與買主必須承受配套設施不足的代價。專業展會的成功,不僅在於展示空間的寬敞,更在於周邊服務的完善,餐飲、交通、住宿缺一不可。「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的這場首秀,恰恰暴露出公共建設往往「先求有再求好」的通病。

台灣手工具工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賴亮孜聲稱此次展出吸引的國內外買主是往年三倍,這個數字確實引人注目。但必須釐清的是,這三倍的成長究竟是新場館效應帶來的,還是因為展會從其他城市移師台中所產生的集中效應?如果大部分買主原本就是五金工具展的既有客群,只是跟隨展會場地變動而來到台中,那麼這對台中本地產業聚落的實質帶動效果,恐怕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才能下定論。會展經濟的真正價值,不在於一次性的人潮聚集,而在於能否透過「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建立長期的產業鏈結與商業網絡,進而提升在地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從經濟外溢效果來看,「裕元花園酒店」與「大毅老爺行旅」…等旅宿業者確實感受到住房需求提升,國外商務客平均停留時間變長,這是正面訊號。然而,逢甲商圈主委王朝藝的說法卻相對保守,他提到「商圈住宿業者業績有較明顯上升」,但整體商圈業績僅「微幅成長」,且歸因於「適逢接近連假共伴效益」。這透露出一個現實:會展人潮對於周邊商圈的帶動效果,可能不如官方預期般顯著。專業展會的參與者多為商務人士,他們的消費模式與一般觀光客不同,白天專注於展場洽商,晚間多在飯店休息或進行商務宴請,對於逢甲夜市這類消費型商圈的外溢效應有限。台中市政府若要真正發揮會展經濟的乘數效果,必須思考如何設計更具吸引力的商務旅遊套裝行程,讓國際買主在參展之餘,也願意深度體驗台中的文化與消費場域。

「台中國際會展中心」主任吳春見透露,明年已有51個檔期敲定預約,這個數字看似亮眼,但必須進一步追問:這些檔期的性質為何?是專業性展覽還是消費性展覽?規模如何?能否持續吸引國際買主?會展產業的競爭極為激烈,台北南港展覽館、高雄展覽館都在積極搶食市場大餅,「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的核心競爭力究竟在哪裡?如果只是依靠「中台灣最大、最新」的硬體優勢,恐怕難以長期維持吸引力。真正的競爭力,來自於能否整合在地產業聚落的資源,打造出具有區域特色的會展品牌。台中擁有精密機械、航太、自行車等優勢產業,如何透過「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的會展平台強化這些產業的國際鏈結,才是長期戰略的核心。

謝武志理事長提到,此次展會「完美銜接廣交會秋季檔期,打造亞洲國際買主黃金採購週」,這確實是精準的市場定位策略。然而,這也凸顯出「台中國際會展中心」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台灣的內需市場規模有限,會展產業必須高度依賴國際買主。這意味著,「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的成敗,很大程度取決於國際經貿環境的變化。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中國大陸市場的政治風險、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趨勢,都將直接影響國際買主來台參展的意願。台中市政府若要讓會展經濟真正落地生根,不能只依賴單一產業或單一市場,必須積極開拓多元化的展會類型與國際客源,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環境中維持競爭力。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台中市政府對於會展經濟的期待,究竟是短期的政績宣傳,還是長期的產業轉型戰略?從官方新聞稿的敘事邏輯來看,過度強調參展人數、攤位數、成長率等量化指標,卻對於「台中國際會展中心」如何深化在地產業鏈結、提升台中國際能見度、培養專業會展人才等質化面向著墨不多。會展經濟不是煙火式的一次性活動,而是需要長期耕耘的產業生態系統。從場館營運、展會行銷、專業服務到人才培育,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專業化與系統化的投入。台中市政府若只是把「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當作一個新的「場地出租」生意,那麼這座斥資數十億元興建的展館,最終可能淪為另一座「蚊子館」的變形。

從這次試營運首展的經驗來看,「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確實展現了一定的市場潛力,特別是在吸引專業展會移師台中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然而,硬體設施的不完善、周邊配套的不足、產業外溢效果的有限,都是必須正視的問題。會展經濟的成功,從來不是靠一場展會的亮眼數字,而是靠持續累積的產業能量與國際聲譽。台中市政府必須從試營運階段的經驗中,快速學習並調整策略,真正把「台中國際會展中心」打造成連結在地產業與國際市場的平台,而不只是一個空有規模卻缺乏靈魂的展示空間。長期競爭力的培養,需要的是紮實的產業基礎與專業的營運能力,而不是短視近利的政績數字遊戲。「台中國際會展中心」試營運首展,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