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普現象看民主制度的修正極限

墨新聞|編輯中心

民主制度被視為人類政治文明的巔峰。它讓人民擁有選擇權,也讓政府得以被監督與更替。然而,當制度化的民主與現實運作產生落差,它所帶來的「自由」與「公意」,往往也可能演變為另一種集體的無力。

位於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圖/翻攝自互聯網)

在紐約港的自由島上,矗立著象徵民主與人權的「自由女神像」。她右手高舉火炬,左手持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石板——那是美國《獨立宣言》的日子。這座雕像象徵著自由與希望,也成為全球民主價值的象徵。然而,當我們回望現代美國,這座「自由的國度」是否真的實現了它所標榜的理想?

美國社會的確擁有相當程度的自由——民眾可以上街抗議、可以批評政府、可以用選票改變權力。然而,這樣的自由也顯露出制度的矛盾:當選民因情緒或誤判選出錯誤的領導人時,民主制度並沒有立刻修正錯誤的機制。即使政策失當、社會動盪,民眾也只能等待任期結束,承受代價。這種「被動的自由」,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制度性束縛。

川普執政期間,美國爆發多起示威與衝突。民眾有權抗議,而總統也可在「維持秩序」名義下動用強制力量。這種相互抵觸的自由,使民主社會陷入荒謬:人民以自由為名上街,政府也以自由為名鎮壓。自由成了雙刃劍——既是權利,也是控制的藉口。

示意圖(照片來源:亞洲電視新聞)

更具代表性的是中美貿易戰。川普以「貿易不公」為由課徵高額關稅,引發連鎖效應。中國減少進口美國農產品,大豆價格暴跌,農民生計受損。這些當初投票支持川普的「紅脖子」群體,最終成為政策的犧牲者。這不是個別領導人的錯,而是民主制度的結構性問題:民意的波動與短期思維,常讓政治走向反覆與失衡。

同樣地,川普政府曾以「打擊毒品犯罪」為名對委內瑞拉實施制裁,並支持反對派推翻馬杜羅政權。此舉被外界批評為干涉他國內政,也讓「民主與人權」的旗幟蒙上雙重標準的陰影。當民主成為外交手段而非價值信仰,它便失去了正當性。

民主的困境不僅限於美國。近年來,韓國、英國、以色列、印度、菲律賓、烏克蘭等民主政體,也面臨內政紛亂、社會撕裂或領導危機。民主選舉的結果,並不總能帶來穩定與理性,反而可能讓政治陷入民粹與對立的惡性循環。

民主制度最大的魅力在於「人民作主」,但也最容易陷入「人民被情緒支配」。當公民缺乏長遠思考、媒體充斥偏見與操弄、政客為了選票迎合群眾,民主的機制就會變形為表演場。它仍是自由的外衣,但內裡已是權力的遊戲。

因此,我們或許該重新思考:民主並非萬靈丹,也不是最完美的制度。它只是人類在眾多治理模式中,尚能自我修正、相對不壓迫的一種形式。真正的民主,不在於能否投票,而在於能否有智慧地選擇與承擔。

制度從來不是問題的終點,人性才是。當人們以自由為名失去理性,以民主為名拒絕思考,那麼——民主,終究會成為自己最大的諷刺。(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從川普現象看民主制度的修正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