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坪改革」能否壓低房價?真相恐與期待相反(台北市第二地政士公會理事長林瑞明專欄)

(地政士林瑞明專欄)內政部近期研擬的「虛坪改革」,涵蓋三大方向:檢討容積計算方式、調整停車空間分配,以及因應高齡化社會,將一般電梯納入免計容積項目。這些措施的共同目標,是回應社會長久以來對「虛坪過高」的不滿,讓建築物的使用空間更有效率,並提升居住品質。然而,社會輿論卻往往把焦點放在「改革是否能壓低房價」,甚至將其視為抑制房價的政策工具。問題在於,這樣的期待是否過於單純化?

虛坪從何而來?

「虛坪」並非建商無中生有的設計,而是都市化與集合住宅型態必然產生的副產品。早期透天厝或低層公寓,住戶各自擁有獨立出入口與使用空間,公設極少,虛坪自然不是問題。隨著城市人口密度升高,高樓住宅成為主流,電梯間、梯廳、消防逃生通道、地下停車場、交誼廳乃至健身房等公共設施相繼被納入,虛坪比例隨之攀升。

問題在於,這些公共設施雖然屬於「共同使用」,卻必須按照權狀面積,由所有住戶共同分攤登記。換句話說,民眾在購屋時,等同於「花錢買下公共走道、樓梯間甚至垃圾儲放室」的一部分。當虛坪比例過高,許多購屋者難免感到不滿,認為自己花錢卻換不到「實際可使用」的空間。

社會對「虛坪減肥」的想像與期待

由於虛坪常被視為「看不見的空間」,因此「刪減虛坪」在社會觀感上,自然容易與「降低房價」劃上等號。畢竟,如果權狀面積更接近實際使用面積,購屋者或許能少花冤枉錢。這樣的邏輯看似合理,也符合民意對房價高漲的焦慮。

然而,市場運作機制卻遠比表面複雜。房價並不是單純由建物坪數決定,而是受土地取得成本、營建成本、資金環境、投資需求、甚至國際熱錢流動等多重因素左右。虛坪改革能否真正影響價格,必須謹慎檢視。

總價導向與單坪價格的反差

當前臺灣房市的交易模式,早已是「總價導向」而非「單坪導向」。多數購屋者衡量的是「自己能承擔多少總價」,而不是「每坪多少錢」。對建商而言,定價策略通常也是以總價為考量,再回推單坪價格。

在這種情況下,若政策刪減虛坪,導致權狀面積縮小,但建商並不下調總價,結果反而會推升「單坪價格」。舉例而言,一戶原本標示40坪、總價2000萬,每坪單價是50萬;若刪去虛坪後,權狀面積只剩28 坪,但總價依舊 2000 萬,那麼每坪單價立刻飆升至 70 萬。從市場感受來看,房價非但沒有下降,甚至更顯得昂貴。

因此,若僅寄望於「虛坪減肥」來降低房價,恐怕只是一廂情願。這也是為什麼學者與業界普遍認為,虛坪改革的影響將更偏向「產品設計」而非「價格調整」。

產品設計與居住品質的新契機

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虛坪改革未必毫無價值。當停車位或部分公設不再納入容積,建商在設計建案時將擁有更大彈性。例如,社區可增設更符合高齡化需求的空間,如無障礙設施、日間照護據點、社區食堂;或是在不犧牲住戶面積的情況下,規劃更合理的動線與公共空間。

換言之,虛坪改革可能不會直接壓低售價,卻能間接提升居住品質,促使社區設計更貼近需求。這對於長期面臨少子化、高齡化挑戰的台灣,或許正是一個正面契機。

房價的結構性問題

然而,社會焦慮的核心仍在於「房價高不可攀」。必須指出,房價的結構性問題並非虛坪改革所能解決。土地供給不足,導致地價節節上升;營建成本隨原物料與人力價格攀升;資金環境寬鬆,讓投資需求推波助瀾。這些因素才是推動房價的主因。

若政府真要解決居住負擔,除了檢討容積制度外,更需正視土地政策、稅制改革、金融管控,以及社會住宅供給不足等根本問題。單靠「刪減虛坪」,不可能撼動整體價格結構。

公設所有權的隱憂

除了價格爭議外,公設所有權問題也潛藏法律風險。若建物的公共設施不歸屬於任何單獨建物,且未辦理所有權登記,恐怕會淪為「無主建物」。一旦遭人佔用或濫用,住戶將難以明確主張權利歸屬,造成法律漏洞與管理困境。

因此,主管機關在推動虛坪改革時,必須同步檢討並補足相關制度,明確界定公設的所有權與管理責任。只有確保公共空間依法維護並正當使用,才能真正保障住戶權益,避免爭議不斷。

改革的真正價值

綜合而論,虛坪改革的價值,不在於短期內壓低房價,而在於長期推動「資訊透明化」與「空間設計合理化」。透過更清楚的制度,讓購屋者明白自己買到的空間為何,避免「看不見的坪數」造成誤解與不滿。

在此基礎上,若能搭配土地釋出、租稅合理化、金融管理以及居住正義保障等措施,或許才能逐步建立一個公平、合理且永續的住宅市場。

總結

「虛坪改革」並非萬靈丹,無法一舉壓低房價,更難以改變市場的總價導向。然而,它卻提供了一個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空間效率的契機。政府若能把握此契機,並同步補足制度漏洞,才能真正回應民眾對居住正義的期待。否則,單純寄望「虛坪減肥」帶來價格下降,只會讓改革陷入「期待落空」的困境。(撰文者為執業三十年地政士、現任台北市第二地政士公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