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跨域文化科技創新成果斐然 助《島影琴深》獲繆思設計9大獎
▲管風琴音樂家余曉怡「島影琴深」管風琴音樂會,結合工研院與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的聲光舞台打造沉浸式聲光饗宴!(圖/工研院提供)
【焦點時報/記者羅蔚舟報導】由工研院協力技術研發、與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共同打造的《島影琴深: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於10月16日榮獲美國繆思設計獎(MUSE Design Awards)與創意獎(MUSE Creative Awards)共9項大獎,包含4座最高榮譽的「鉑金獎」與5座「金獎」,涵蓋AI應用、智慧科技、沉浸體驗、展演燈光等設計與創意類別,成為極少數以古典音樂會形式榮獲國際設計大獎的案例,展現工研院在推動文化科技應用上的創新實力。此次佳績亦與Samsung Mobile推出的《Open always wins: Samsung × Paris 2024》、以及Adobe所推出的《Photoshop Mobile Launch》等國際級專案齊名,再度證明臺灣文化科技作品在國際舞台上具備強勁競爭力。
《島影琴深》融合了高階燈光設計、AI視覺生成技術與全像投影應用,由工研院提供技術研發支援,結合文化創意與數位轉譯,跳脫傳統音樂會形式,轉化為一場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此次合作聚焦於導入工研院開發的「多模態即時互動音景生成內容」技術,透過AI分析每首樂曲的風格、結構與情感,生成對應的文字、影像與視覺畫面,並結合表演團隊的創意,呈現多樣化的動態音景。在國家音樂廳演出中,管風琴演奏結合大型智慧透明顯示器,實現音樂與光影的同步互動,為古典音樂加入嶄新視覺層次。團隊亦首度和黑川互動媒體與藝高文創合作,於展演廳牆面設置AI互動光雕裝置,與生成式音景同步呈現,強化沉浸體驗,展現科技研發與藝術生態系的深度整合。繆思獎主辦單位盛讚:「這不僅是一場音樂會,更是一項以智慧科技為驅動的文化創新原型。」
這次得獎團隊由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擔任製作人,結合藝術策展人暨管風琴音樂家余曉怡、導演吳米森等多位台灣的國際級文化人才,攜手璞藝文化藝術、黑川互動媒體、藝高文創、亞德整合行銷、摩根音樂藝術等單位,實現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展現出跨域協作的成果。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表示:「AI科技已成為文化創新的關鍵動能,但是我們跨域團隊堅信科技不是要取代藝術家,科技應該是要協助藝術家來共創藝術。臺灣擁有許多國際級的人才以及創新的科技,文化科技應該是協助臺灣藝術家走上世界舞台的秘密武器。臺灣在文化和科技的有機融合正在被世界看見和認可。」他也指出,《島影琴深》已累積15項國際大獎與2項提名,不僅驗證文化與科技整合的潛能,更為臺灣文化科技IP發展建立實戰案例,未來可望推進巡演、教育推廣、文創轉譯等多元應用。
歷經一年創新實驗與技術優化,由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工研院、璞藝文化藝術、黑川互動媒體、藝高文創、亞德整合行銷、摩根音樂藝術持續參與研發與技術整合的《島影琴深II: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將於10月24日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登場。此次升級版內容在上半場的臺灣原創管風琴獨奏作品蕭泰然《管風琴序曲》中,結合已故國寶級藝術家陳輝東的系列畫作;余曉怡親自改編的《牡丹花》則與世界級畫家陳香吟的畫作相互呼應。兩組作品透過AI的創作對話,讓畫作隨著音樂節奏融合和糾纏,成為本次演出的核心。而下半場從吳米森導演的經典電影配樂《島影琴深》組曲,到徐子晴《靈感臺灣》壓軸登場,結合薩克斯風、弦樂與打擊樂的多重編制,以當代語彙詮釋島嶼精神,帶領觀眾聆聽屬於臺灣的獨特聲音,也可以隱約尋找到上半場經典名曲的啟發。
這屆繆斯國際設計競賽共吸引超過一萬三千件投稿,根據主辦單位網站公布資料,臺灣共奪得超過60項大獎,展現強勁創意實力。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兩項策展作品榮獲4金2銀,共計6項大獎,以精彩策展創意為臺灣爭光;《島影琴深》團隊則一舉奪下9項大獎,成為本屆臺灣獲獎數最高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