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安靜權變成獵巫令 誰為社會同理心把關?

image

高鐵啟動「寧靜車廂」政策原本意在提升搭乘舒適度,卻在9月22日上路後,短短數週內迅速演變成社會對立資材。雖然高鐵強調對象並不包含嬰幼兒,但現實卻是家長頻頻被勸導、舉牌提醒,甚至遭其他乘客斥責、白眼等冷暴力。政策尚未帶來寧靜,倒是先催化了厭童與檢舉的社會風氣。如今高鐵終於表示將撤下宣導圖卡,也不再派員舉牌。但此一高鐵之亂,揭露的正是公共政策粗糙且缺乏同理心的沈痾痼疾。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直言,2024年高鐵乘客滿意度高達95%,根本沒有推此措施的必要。他更諷刺指出,這項政策之所以匆促上線,恐怕只是為了讓新任董事長史哲能端出「新政績」應付行政院報告。「寧靜車廂有何根據?只因兩個字:史哲。」沈的批評固然尖銳,卻點出政策決策過程中最荒謬的一點,在缺乏需求與民意基礎下的輕率決策。

問題不只在高鐵執行粗糙,更在政府未意識到「維持寧靜」與「排斥他人」之間的分寸與拿揑並不容易。當一張「寧靜車廂」牌板出現,它立刻成為某些乘客對他人指責的正當性授權:「你不知道有規定嗎?滾出去!」原本不敢說出口的偏見,在政策的庇蔭下頓時理直氣壯。這不是管理噪音,而是挑動乘客之間的戒心,讓公共交通變成互相監控的戰場。

台灣正面臨超高齡與少子化並存的窘境。政府還在為了年輕人不願意生養傷透腦筋,一方面卻在大眾運輸的規定上給家長製造莫名的壓力。曾有一位母親分享,孩子一路上都算安靜,但看到「寧靜車廂」小卡,覺得自己竟被視為「潛在干擾源」。高鐵甚至宣稱只是會「送乖乖幫忙安撫、關心」,彷彿嬰兒的哭聲是一種可被標籤、可被管制的違規行為。這種假關心真暴力,比明言禁止更令人窒息。

若真要追求車廂舒適,難道只有排除式管理一途?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建議可設置「親子車廂」,讓家長安心帶孩子出門;藍營議員曾獻瑩也批評現有措施「完全無視實際帶小孩家長的困境」。這些建議不一定完美,但至少比單向驅逐更具建設性。政策的核心不該是讓誰閉嘴,而是讓不同需求找到共存的解方。

高鐵寧靜政策急轉直下,後續如何尚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社會的同理心正在質變。真正的文明,不在於環境的安寧,而是喧囂中能否為彼此留些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