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政施政報告 市立醫院規劃三大院區「賦能合作」提升量能
【今傳媒/記者簡勻青報導】桃園市長張善政今(8)日率市府團隊至桃園市議會第3屆第6次定期會施政報告及說明。張市長表示,市府以「幸福城市、共好桃園」為施政願景,從交通、醫療、育兒、教育、環境永續到產業轉型,全方位推動政策落實,積極建構宜居、永續的城市環境,並將持續與市議會攜手穩健推動市政。
張市長說明,為讓市民安心安居,市府加速興建社會住宅,不僅要「住得起」,更要「住得好」。未來社會住宅將以「複合式生活社區」為核心,結合多元公共服務與商業機能,打造兼具生活品質與機能的居住環境。
市府持續加速捷運建設,綠線北段坑口至藝文特區工程持續克服挑戰,目標115年底提前通車;綠線延伸中壢段已通過行政院工程會基本設計審議,未來將與機場線串聯形成環狀路網。連接雙北的棕線先期工程已於7月底公告,力拚年底動工;三鶯線延伸八德的綜合規劃也已於8月獲行政院核定,全力打造完善捷運系統。
張在公車與轉運系統方面,市府推動九人座「桃小巴」,靈活穿梭社區巷弄,紓解人力短缺,目前已營運32條路線,明年預計擴增至70條,服務更全面。為提升轉乘便利,大溪埔頂轉運站於今(114)年6月開工,龍潭先導轉運站也已於7月動工,分別預計於116年及明(115)年啟用。同時,YouBike 2.0已於6月完成全市13區佈點,並在9月達成1億次累積騎乘,展現市民高度使用率。
張市長提到,在道路建設與交通安全方面,因應A7站周邊發展,文化一路至青山路的新闢工程自今年1月開工,預計明年7月通車;變一道路新闢工程也將於10月下旬動工,改善區域交通。為提升用路安全,「偏心左轉計畫」已完成150處路口改善,肇事件數下降16.6%、停等時間減少13.9%。同時,智慧交通號誌系統已擴大至20條主要幹道,平均節省10%的旅行時間,持續優化市民通勤體驗。
在醫療服務方面,桃園即將啟用全國首創「低劑量肺部斷層巡迴車」服務社區,並規劃於大溪、觀音與復興設立市立醫院,引進「賦能合作」模式,整合醫療資源,提升可近性。育兒方面,桃園已設置全國最多的46處臨托據點與7處夜間臨托據點,男性育兒參與率也提升至23%。
在教育政策方面,桃園率全國之先推動代理教師全年聘期,並比照正式教師計算年資,政策已被中央採納;同時提高營養午餐補助,自每餐48元增加至51元,並規劃推動「生生喝鮮乳」計畫,未來兩年也將投入1.5億元汰換老舊課桌椅,優化學習環境。
在環境治理方面,市府推動《淨零城市自治條例》及《火災預防自治條例》,有效減少工廠與倉儲火災,並運用科技監測空污、水質與噪音,空污陳情案年減兩成;52處高樓密集區劃設為噪音管制區,全面禁止施放爆竹煙火。
在防範詐騙方面,市府結合科技與金融機構合作,3至7月成功攔阻詐騙逾5億元,件數較前期成長12%。警察局透過大數據,主動辨識上千名潛在被害人,及早介入預防。同時,「地籍異動即時通」申辦量突破3萬8,000件,顯示市民對防詐意識顯著提升。
在文化與體育發展上,市府推動桃園巨蛋整修與多項體育園區建設,並推行「一區一特色圖書館」,讓桃園榮獲教育部閱讀力表現績優城市;「珍珠海岸國際音樂節」吸引20萬人參與,展現城市活力。未來桃園也將承辦2026設計展與全民運動會,提升城市能見度。
張市長表示,面對產業轉型挑戰,市府推動「智慧產業學院」,培育數位人才,並設立「投資服務中心」提供全生命週期的投資協助,今年前8個月促成近1,600億元投資;新創發展也成果豐碩,成功媒合72家國際創投與企業,促進新創與國際鏈結。
張市長強調,桃園正穩健邁向智慧轉型的正確道路,朝永續發展的目標持續前進。展望未來,市府團隊將秉持宏觀規劃與創新治理的核心理念,以交通建設為城市發展的骨幹、以民生福祉為施政重心,攜手市議會與市民共同打造一座幸福宜居、永續共好的桃園。(圖:新聞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