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第九屆光之藝廊創作獎聯展」頒獎典禮 10/7登場 13人奪榮光

【 大成報記者吳非羽/臺中報導 】由臺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主辦的「第九屆光之藝廊創作獎」,自114年3月啟動徵件,歷經初審與複審,共選出13位得獎藝術家;並於10/7在大墩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參選作品即日起同步展出。今年以「拾光」為主題,象徵創作者在人生的片段與轉折中,拾起光亮、化為藝術的養分。
「第九屆光之藝廊創作獎」頒獎典禮,10/7下午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四)舉行,包含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大墩文化中心主任陳文進、龍寶建設董事長張麗莉 、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理事長鍾經新等多位貴賓,皆到場為得獎藝術家祝賀。參選作品並同步同場展至10/15。
光之藝廊創作獎自創辦以來,秉持「發掘、支持、推廣」的精神,致力於提供身心障礙藝術創作者、一個平等而專業的舞台。比賽每2年舉辦一次,透過公開徵件、專業評審,挖掘多樣的創作能量;這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一個鼓勵藝術家們表達自我、探索生命深度的重要平台。
而協會長期投入藝術扶植工作,除了舉辦徵件比賽與聯展,也透過展覽策劃、國際交流與藝術推廣,協助創作者建立自信,拓展觀眾的視野。
理事長陳志聲表示,「光之藝廊創作獎不只是獎項、而是一段陪伴藝術家成長的歷程。」協會希望讓社會看見這些作品背後的勇氣與情感,並相信藝術能夠連結彼此、照亮生命。
今年共有156位藝術家參賽,選出金獎1位獲得10萬元獎金,另有1位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獎金也是10萬元;13位獲獎者總計頒發獎金45萬元,給予這些藝術家鼓勵。
其中,金獎《哈囉!早安》的得主蘇亦禾,自小罹患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幸在母親長年的陪伴下、逐步走出困境,從特教班裡找到真正的同伴,也在藝術中建立起自信,以畫筆開啟生命之窗。
自9歲起屢獲肯定,蘇亦禾至今已6度榮獲文薈獎,並於2018年榮獲總統教育獎;同年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赴日參展。今年首次參加光之藝廊創作獎便奪得金獎。作品以鮮活的昆蟲與繽紛的色彩為題,展現對生命的熱愛與對世界的好奇,象徵著他勇敢綻放、不向命運低頭的姿態。
銀獎《森林狂想曲》創作者陳道明,自幼被診斷為重度自閉症並伴隨過動症,卻在文字、藝術與音樂之間找到了與世界交流的方式。他把注音、字母化為畫中草木與景象,並持續探索油畫、木工與陶藝。
童年學琴的經驗,也讓他展現音感天賦,如今更以薩克斯風考取街頭藝人證照,成為光復新村熟悉的演奏者。對陳道明而言,文字、畫筆與音符是獨特的語言,也是他綻放生命光彩的座標。
另一位銀獎《台灣雲豹》得獎人羅國彰為輕度自閉症者,在家人與師長的支持中,他以生命經驗涵養創作,透過畫筆描繪出一個多元、和諧、充滿包容的世界。
羅國彰的作品多以動物為主角,展現單純快樂的聚會與互動,也承載著社會共融的意象。對他來說,創作既是自我療癒、也是分享,希望觀者能在作品裡感受到溫暖與啟發。
銅獎得主有3位。以作品《祈禱》得獎的吳佳錡,從小被診斷為輕度自閉症,學齡前便在長庚醫院接受早期療育,以堅毅態度克服溝通與生活上的挑戰,並一路堅持於藝術創作。
她自幼展現繪畫天賦,逐步累積多元媒材的技巧,最終畢業於玄奘大學藝術與創作設計學系。現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參與文物修復工作,也持續以創作融入生命,邁向專業藝術家的道路。
以創作《山與海》同樣拿下銅獎的古采霓,自小學習繪畫、成長過程中卻與躁鬱症相伴,學習在藝術與病症間取得平衡;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持續以創作探索人際互動與情感紋理。
她同時透過教授兒童美術與詩文書寫汲取靈感,期許未來能深耕藝術、邁向專業創作者之路。
第3位銅獎得主徐若鈞,作品是《會發光的樹》。 她從出生就與「表皮分解性水疱症」相伴,在日復一日的傷口與疼痛中,選擇用畫筆堅持生命。徐若鈞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曾兩度榮獲「總統教育獎」,並獲藝術銀行與新竹市政府文化局典藏。
作品結合東方媒材與絹布,甚至將藥單打漿入紙,把疾病化為創作元素,轉化為對生命的凝視與詮釋。對她而言,創作不僅是療癒,更是讓裂縫化為光亮、照進人們心中的力量。
特別獎則由周語軒的《一個人的日常銳舞》拿下。周語軒因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而有肢體障礙,但她把身體限制轉化為創作養分,以插畫與設計為生命出口。
畫作風格獨特,將手部不穩定的筆觸視為「生命的印記」,創造出充滿童趣與奇想的幾何怪獸。作品融合抽象與溫柔,證明藝術能把障礙經驗轉譯為可親近的美感。
周語軒目前正攻讀碩士,致力於結合圖像與文學、創作能產生共鳴的繪本故事,展現生命中無窮的可能。
協會指出,這次活動除獲文化部及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指導外,並由力馥建設、精湛建設、龍寶建設與麗明營造等企業鼎力支持,義世代名品國際、加和營造以及眾多民間人士,也熱情協辦與贊助。誠摯邀請社會各界一同參與、見證藝術所蘊含的力量。
此外,12/2至12/28協會更將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舉辦身心障礙藝術家年度聯展,也將徵求共同主辦協辦贊助單位,期盼社會大眾一起參與支持,給身心障礙藝術家們一份強大的支持力量。 —— 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5年10月4日(六)—10月15日(三) 展覽地點|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大墩藝廊(四) 頒獎典禮|2025年10月7日(二)13:30 指導單位|文化部、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台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 共同主辦|力馥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精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龍寶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麗明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共同協辦|義世代名品國際有限公司、林碧秋、馬珊珊、陳品竹、蕭珍琪、林娟如 贊助單位|加和營造開發有限公司、李永進、林麗虹、吳孟儀、王秀蓮、彭國峰 得獎藝術家介紹 金獎:蘇亦禾《哈囉!早安》 蘇亦禾自小罹患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以畫筆開啟生命之窗。自九歲起屢獲肯定,至今已六度榮獲文薈獎,並於2018年榮獲總統教育獎,同年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赴日參展。今年更首次參加光之藝廊創作獎便奪得金獎。 在母親長年無私陪伴下,亦禾逐步走出困境,從特教班裡找到真正的同伴,也在藝術中建立起自信。他的作品以鮮活的昆蟲與繽紛的色彩為題,展現對生命的熱愛與對世界的好奇,象徵著他勇敢綻放、不向命運低頭的姿態。 銀獎:陳道明《森林狂想曲》 自幼被診斷為重度自閉症並伴隨過動症,卻在文字、藝術與音樂之間找到了與世界交流的方式。他將注音、字母化為畫中草木與景象,並持續探索油畫、木工與陶藝。童年學琴的經驗,也讓他展現音感天賦,如今更以薩克斯風考取街頭藝人證照,成為光復新村熟悉的演奏者。對道明而言,文字、畫筆與音符是獨特的語言,也是他綻放生命光彩的座標。 銀獎:羅國彰《台灣雲豹》 羅國彰為輕度自閉症者,在家人與師長的支持中,羅國彰將生命經驗化為創作養分,透過畫筆描繪出一個多元、和諧、充滿包容的世界。他的作品多以動物為主角,展現單純快樂的聚會與互動,也承載著社會共融的意象。對國彰而言,創作既是自我療癒,也是分享,他希望觀者能在作品裡感受到溫暖與啟發。 銅獎:吳佳錡《祈禱》 吳佳錡自幼被診斷為輕度自閉症,學齡前便在長庚醫院接受早期療育,以堅毅態度克服溝通與生活上的挑戰,並一路堅持於藝術創作。她自幼展現繪畫天賦,逐步累積多元媒材的技巧,最終畢業於玄奘大學藝術與創作設計學系。現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參與文物修復工作,亦持續以創作作為生命養分,邁向專業藝術家的道路。 銅獎:古采霓《山與海》 自小學習繪畫的古采霓,在成長過程中與躁鬱症相伴,學習在藝術與病症間取得平衡。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持續以創作探索人際互動與情感紋理。她同時透過教授兒童美術與詩文書寫汲取靈感,期許未來能深耕藝術,邁向專業創作者之路。 銅獎:徐若鈞《會發光的樹》 自出生便與「表皮分解性水疱症」相伴,徐若鈞在日復一日的傷口與疼痛中,選擇用畫筆堅持生命。她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曾兩度榮獲「總統教育獎」,並獲藝術銀行與新竹市政府文化局典藏。作品結合東方媒材與絹布,甚至將藥單打漿入紙,將疾病化為創作養分,轉化為對生命的凝視與詮釋。對她而言,創作不僅是療癒,更是讓裂縫化為光亮,照進人們心中的力量。 佳作:詹政融《繪本:微光》 原在工地擔任監工的詹政融,因一次墜落事故傷及腰椎而需依靠輪椅代步。人生巨變後,他並未被擊倒,而是以樂觀態度重新出發,重拾畫筆,讓藝術成為療癒心靈的重要力量。 政融的作品裡,常出現象徵自我的紅帽角色「阿布」,替家人祈福、觀察世界冷暖,成為他與觀眾分享人生的化身。成長於高雄眷村的他,將多元族群的記憶融入畫布,作品不僅是色彩的堆疊,更承載生命風雨後的思索與真摯溫度。 佳作:謝宇軒《守護》 謝宇軒自幼以繪畫與文字作為與世界溝通的方式。雖然因自閉症而語言表達受限,他卻透過畫筆與詩句真誠抒發情感,逐漸建立起獨特的藝術風格。 高中畢業後,他一度在職場上過著單調的生活,但在家人與師長的鼓勵下,考取南亞技術學院時尚設計學系,並在創作中找回自信與方向。宇軒的作品帶有童心與詩意,既直率又純真,展現他對生命與親情的深刻體悟。 他曾因參與光之藝廊比賽獲獎而更加肯定自我,也更堅定邁向專業藝術家的道路。對宇軒而言,自閉症是「一生不離不棄的好朋友」,而藝術,則是他與世界連結的最真摯橋樑。 佳作:楊小樂《拼圖自傳》 患有自閉症的楊小樂擁有非凡的繪畫與漫畫天賦,儘管人際溝通充滿挑戰,繪畫對他而言是心靈的治療與最自在的表達方式。他自小接受漫畫課程指導,現已能完成長篇創作。 小樂的漫畫世界獨特而豐富,他擅長以貓咪為主角,結合其熱衷的軍事題材進行創作。他期盼未來能成為一名漫畫家,用畫筆分享他真摯而充滿想像力的世界。 佳作:杜岳《APDYM揀貨》 杜岳是一位非典型自閉症的藝術家,具備台澳雙重背景,畢業於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儘管個性淡然,杜岳的畫作卻始終洋溢著溫暖,透過獨特的視覺語彙表達對友情與歸屬的渴望。畫面中經常出現家人、朋友等「陪伴」的身影。對他而言,藝術是與世界連結的方式。他熱衷於將創作編輯成繪本,目前已有超過60本繪本獲國家圖書館典藏。杜岳持續透過藝術,向世界發出溫柔的邀請。 佳作:鍾欣妤《脫離荊棘‧光》 鍾欣妤於2017年一場意外讓原本就讀大學的她身受重傷,昏迷指數一度只有3,雖經十多次手術保住性命,卻幾乎失去了所有語言與文字能力。在家人陪伴下,欣妤經歷了八年的艱辛復健,儘管仍受語言、記憶及視覺障礙影響,她從未放棄對學習與創作的熱情。她以插畫與設計作為生命的延續,用畫筆訴說重生的故事。 如今,欣妤不僅持續創作,也透過設計接案,慢慢建立起新的自我。她的故事證明:即使生命曾被擊碎,只要心中有光,就能找到重生的方向。 佳作:黃宥凱《創世紀》 黃宥凱是一位自閉症的天生夢想家藝術家。他擁有一個充滿奇幻想像的內心世界,有時是星際會議,有時是原始部落精靈。 宥凱的畫作具備獨樹一格的藝術語彙,筆觸簡約生動,線條稚拙卻富有故事性,總能瞬間帶給人幽默、快樂與溫暖。他善於將日常見聞、歷史地理知識,轉化為連續式的圖像,讓觀者走進他不受世俗拘束的奇幻國度。對宥凱而言,創作是一種純粹的釋放。他以鮮豔的色彩與細緻的線條,將腦海深處源源不絕的想像傾注於白紙上,展現出最真誠動人的生命力與力量。 特別獎:周語軒《一個人的日常銳舞》 周語軒因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而有肢體障礙。她將身體限制轉化為創作養分,以插畫與設計為生命出口。她的畫作風格獨特,將手部不穩定的筆觸視為「生命的印記」,創造出充滿童趣與奇想的幾何怪獸。作品融合抽象與溫柔,證明藝術能將障礙經驗轉譯為可親近的美感。 語軒目前正攻讀碩士,致力於結合圖像與文學,創作能產生共鳴的繪本故事,展現生命中無窮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