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澎湖」成果亮相:砂砱 3D 開啟復育新篇章 海委會補助跨域合作 展現臺灣島嶼永續設計實踐力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由海洋委員會補助,國立成功大學及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攜手推動的「循環澎湖」計畫,歷經一年研測,開發團隊以低碳「循環漿體技術」將澎湖「砂砱」(死亡珊瑚碎屑)轉化為可3D列印的配方,開展多元海洋生態應用,成為以在地材料出發的循環創新。昨(2)日計畫主持人劉舜仁教授、在地產業及設計團隊於澎湖博藤赤崁基地舉行「循環澎湖:砂鈴 3D 設計與海洋生態復育成果發表會」,展出砂鈴漿體樣本、生態礁模組與水下紀錄影像,並由開發團隊分享從研究到實踐的成果。

創新設計結合在地材料 「海洋科技專案」跨域成果亮相
為提升臺灣海洋科技領域競爭力,海委會推動「海洋科技專案補助計畫」今(114)年已邁入第2年,由成功大學執行的「打造澎湖永續循環之島-海洋碳酸鈣創新應用研發與場域試驗計畫」,以仿生設計研發「砂砱3D生態礁」,打造多孔隙結構,為珊瑚附著與魚群棲息創造新生棲地,並將海洋碳酸鈣(牡蠣殼),進一步轉化為生態水族應用,縮小仿生設計,開發出用於觀賞及研究的珊瑚復育基座,拓展水族與生態產業的可能。

海委會表示,海洋科技專案補助計畫的宗旨就是希望透過國內科研機關的研發量能,共同推動海洋科技創新與應用,為臺灣的海洋科技研發注入更多動能,開創海洋永續未來,今(114)年度成功大學的研發成果,回應了砂砱淤積對潮間帶生態威脅的困境,讓在地資源轉化為修復海洋、建構空間與發展水族應用的媒介,展現臺灣在「淨零減碳」與「循環經濟」全球議題下的實踐力與創新潛能。

結合在地視野的設計思維 維護海洋生態永續
計畫主持人劉舜仁教授於分享中指出,計畫發展出兼具結構強度與仿生特性的多孔隙模組,可依據不同海底地形與生態需求自由組合。這些生態礁單元已由團隊實際佈放,將持續對本計畫所種植的珊瑚苗進行長期監測,展現材料與生態的融合潛力。

劉舜仁教授在分享中也提到,本計畫的推動基於多年田野累積與跨域協作,從早期資源調查、漿體實驗、社區共創到生態礁列印研究,每一個階段都強調 「研究—設計—跨域合作」的實踐循環,讓材料不再只是工程的媒介,而是連結人、文化與自然的語言,並透過不斷測試與修正,使廢棄物轉化為循環材料。

海洋委員會指出,海洋環境壓力日益加劇,澎湖以其特殊自然條件與文化基因,成為推動島嶼永續的良好場域,「打造澎湖永續循環之島計畫」的成果,成功將砂鈴循環材料應用於海洋科技及保育,展現在地材料永續利用及守護海洋的決心。

以跨域合作啟動島嶼永續動能
海委會未來將持續與國內大專院校及法人團體等研究單位合作,增進低碳材料、生態工程、海洋復育與環境監測等技術,並串聯在地社群,為海洋生態與島嶼永續注入科技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