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讓台灣錯失戰略主導權?
墨新聞|編輯中心
過去數十年來,台灣政治幾乎被藍綠兩大陣營壟斷,社會輿論與政策方向也長期圍繞在「統與獨」、「親美與親中」、「維持現狀與改變現狀」等幾項老問題之間打轉。然而,當我們仔細審視今日台灣的國際處境、內部治理與兩岸現實,不難發現:正是藍綠兩黨長年累積的政治迷思與意識形態綁架,使得台灣社會始終無法跨出關鍵一步,找出真正符合自身利益的未來路線。

台灣社會對民主制度的信仰幾乎近乎宗教般虔誠。每逢選舉,人們討論的是政黨顏色、候選人形象與意識形態標籤,而非制度背後的治理能力與政策成果。然而,民主並不意味著政治運作就一定有效率、選出的人選就一定有能力。世界各國已有諸多例子:部分領袖的施政失誤導致國力下滑、國際地位受損,甚至使社會陷入撕裂。民主制度的價值固然不可否定,但若將其絕對化、神聖化,而忽略了制度應服務於國家利益與民眾福祉的本質,就可能讓「形式上的民主」掩蓋了「實質上的治理失能」。
在台灣,這種現象更為明顯。選舉經常淪為口號戰與動員秀,政策討論淺薄,選後政府缺乏問責機制,導致行政與立法經常空轉。藍綠兩黨都擅長利用民主機制動員情緒、撕裂對立,卻少有人真正回到制度本質思考:我們選出的政府是否能帶領台灣走向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
藍綠兩黨皆失焦:藍營不敢正視現實,綠營沉迷於對抗
在兩岸議題上,藍綠陣營各自的迷思,正讓台灣一步步陷入戰略上的被動。
藍營長期主張「維持現狀」、「避免衝突」,表面看似穩健務實,但本質上卻往往流於逃避:對兩岸實力變化與國際格局轉變視而不見,也未提出任何具體的政治安排或談判藍圖。當中國崛起、區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時,藍營仍抱持著過去的冷戰式想像,試圖用「不變」來對抗「劇變」,這不僅缺乏戰略前瞻,也使其兩岸論述愈來愈無法回應現實。
綠營則陷入另一種極端。民進黨政府長期以「主權對抗」、「價值戰爭」為主軸,將所有兩岸互動貼上「投降」、「親中」標籤,甚至對民間交流、文化互訪設下種種限制。這種過度政治化的對抗姿態,不但無法真正提升台灣的安全,反而使社會在經濟、文化與民意層面與大陸愈行愈遠。當對岸快速崛起、民間交流管道越來越多元時,單靠「封鎖與拒絕」已無法阻止民意的自然流動,反而讓政府顯得與社會脫節。
意識形態的執迷 讓台灣錯失戰略調整的契機
藍綠政治人物最大的共通點,是都把「兩岸議題」當作選舉工具,而非國家戰略。他們習慣用簡化的口號代替複雜的政策思考,用對立情緒凝聚選票,而非誠實面對困境、提出解方。這樣的結果是,台灣社會被迫陷入非黑即白的選擇題:不是「維持現狀」就是「統一或獨立」,不是「親美」就是「親中」,缺乏中間地帶的務實空間。

然而,現實比口號複雜得多。國際秩序正在重組、美中競爭仍在升溫、兩岸經濟連結與民間互動也日益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若繼續陷於意識形態的泥沼,拒絕思考「如何主動設計未來」,而只是被動地等待外力推動統一或獨立,那最終的結果恐怕不會是台灣選擇了命運,而是命運選擇了台灣。
台灣需要新的政治想像與戰略思維
因此,台灣社會到了必須清醒面對的時候:我們該檢討的不只是「要不要統一」、「要不要獨立」,而是我們是否還願意用冷戰時期的老思維來看待21世紀的兩岸與國際局勢。藍綠兩黨若繼續沉迷於各自的政治算計,不願超越選舉邏輯來思考國家戰略,那麼無論誰執政,台灣都將持續在同一條原地打轉的軌道上空轉。
社會必須開始要求新的政治力量與公共論述,勇於跳脫「藍綠對決」的框架,正視兩岸現實、重新定義台灣的長期目標與生存策略。這不代表放棄民主與自由價值,而是要讓這些價值不再停留在抽象層次,而能真正轉化為保障安全、促進繁榮、擴展選擇的國家能力。
藍綠兩黨長年製造的政治迷思,已讓台灣社會對自身的未來失去主動權。無論是過度理想化的民主崇拜,還是對統獨問題的僵化對立,最終都將讓台灣錯失塑造自身命運的機會。唯有打破藍綠框架、重啟務實思考,台灣才有可能在變動的世界中,不只是被動接受結果,而是主動設計未來。(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是誰讓台灣錯失戰略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