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首件公辦都更公共藝術作品落成 為新社區注入文化新風貌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4日舉辦「斯文里三期整宅及華榮市場公辦都市更新」公共藝術作品落成典禮,作品分別坐落於大同區「斯文里三期整宅基地」(今斯文首善社區)及士林區「華榮市場基地」(今華榮社會住宅)。兩組作品皆蘊含地方文化,也為更新後的社區增添藝術氣息與活力。
詹育齊處長表示,都市更新重建的同時,許多在地居民的集體記憶時常伴隨舊建物拆除逐漸消逝,因此在推動「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時,特別重視如何透過藝術的導入,延續都市脈絡與地方文化。另一方面,也相當注重藝術作品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促進原住戶與新住戶的共生與交流。

都更處說,斯文里三期整宅的作品《生命的總和》,由共感地景創作有限公司、林暐翔與國立臺東大學整合設計與藝術工作室共同創作,呼應原來整宅居住模式、更新後新舊住戶的多元樣態,運用社區常見的綠植為元素,創作出一片枝葉型態的不鏽鋼結合陶土容器及植栽的作品。藝術家陳宣誠(共感地景)表示,作品表現一片承載與輸送養分的土地,連結著讓植物生長與蔓延的素燒陶器,而這片土地,不僅承載過去人們生活的痕跡,也蘊含邁向未來的生命樣態,如同每一個住進這個社區的個體,共同形成的獨特樣態。

華榮市場基地的作品《一頁》,由藝術家王文心、蘇弘共同創作,作品講述基地的曾經與未來的故事,串連土地、水圳(曾灌溉本地水田的福德洋圳)、田地與家園。坐落在基地植栽槽中的這組作品,王文心以土壤、草坡和植物詮釋這片土地的記憶,並在各區植栽槽運用大量原生植物回應不同時期人們與土地互動的軌跡;蘇弘則將創作過程的當下、環境與感受,化成一座漂浮的金屬雕塑。藝術家表示,創作特別選用鏽化鋼板,隨著時間展現自然生鏽、斑駁的紋理,更能體現時間的變化與美感。而雕塑的型態有如一本本翻開的書頁,與地景相應,係藝術家透過藝術作品留在地表上的「一頁」書寫,供人們閱讀其蘊含的在地紋理與線索。

落成典禮不僅安排藝術家親自向民眾導覽作品,亦致贈與作品意義連結的紀念品給出席民眾,增進在地居民對於作品的參與及認同感:斯文里三期整宅基地從作品《生命的總和》中的陶土容器延伸,手工製作「家」的形狀陶土吊飾;華榮市場基地則將作品中種植的原生植物加入紙漿,製作手工抄紙,居民可以將種子紙帶回家中種植,象徵作品落成的起始意義。
都更處補充表示,本次落成的兩組作品,都為社區帶來新的氣象與生命力,作品未來將由管理單位持續維護,後續也將提供維護管理操作手冊並辦理作品導覽培訓工作坊,歡迎對作品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鼓勵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作品的導覽員,讓藝術的能量得以拓展。相關報名資訊,請洽詢臉書「家的形狀」粉絲專頁。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北市首件公辦都更公共藝術作品落成 為新社區注入文化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