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溢流釀14死! 「不提前炸抽」原因曝光

image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9月23日因颱風挾帶暴雨導致壩體潰堤,初步造成14人罹難。這座堰塞湖是7月地震產物,存在超過2個月,滿水位時蓄水量相當「石門水庫」一半。

根據專家說明,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高約200公尺,湖面面積達140公頃,估計滿水位時,蓄水量逼近9100萬噸。23日下午2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短短30分鐘內,水位就從1141公尺降到1127公尺,差距高達14公尺,換算約有1540萬噸的水瞬間湧出,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學者指出,這次致災主因除豪雨外,政府未積極處理也要檢討。專家表示,可利用直升機吊掛重型機具進行疏導,同時主責單位應該是由水利工程經驗豐富的水利署,而不是農業部林保署。

政治人物也對此事件提出質疑。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黃國昌指出,農業部長陳駿季在今年8月曾聲稱「經過評估沒有立即潰堤危險」,如今要如何面對花蓮鄉親。他強調,行政院長卓榮泰必須說明如何給予花蓮鄉親生活方面的協助,以及對不幸傷亡者的撫卹。

對於有人質疑當地居民為何不提前撤離,網友們指出多項實際困難。包括撤離人數眾多、缺乏大規模撤村動線與安置規劃、財產與家畜無處安置、部分居民如臥床與獨居長者難以撤離等。此外,「溢流」一詞可能難以傳達危險性,若改稱「可能山洪、潰堤等級」,民眾可能較能理解嚴重性。

目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由於山區大霧,實際狀況不明,仍無法估算確切溢流量。但根據監測馬太鞍溪堰塞湖即時資訊,仍顯示紅色警戒。

此次事件突顯了政府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防災作為與危機處理能力,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各方呼籲政府應確實檢討相關作為,以避免類似憾事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