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海岸維護成效佳 獲 2025 永續行動獎銀獎 垃圾減幅三成

【大成報記者杜忠聰/臺南報導】為維護海岸線與生態永續,臺南市政府環保局近年推動多項措施,包括跨部會海岸維護平台、無人機巡查、分區管理、淨灘行動及漁廢再利用,不僅讓海岸垃圾減少三成,更帶動循環經濟與地方產業發展,並以「海清灘淨 生態永續」主題,榮獲 2025 臺灣永續行動獎(TSAA)SDG14「海洋生態」銀獎。
臺南西南沿海牡蠣養殖興盛,每年產生 2500 公噸漁業廢棄物。為解決此問題,市府於 110 年 9 月成立「海岸維護府級平台」,聯合中央與地方 14 個海岸權管單位,秉持「每吋海岸土地有人管」原則,劃定管理範圍推動跨域协作。透過明確權責、制度化清潔機制,並導入無人機巡查科技,將 68 公里海岸分為 16 區,克服地形與人力不足問題,全面掌握海岸現況。環保局每年還受理逾 180 場次淨灘活動清運申請,淨灘垃圾量從平均每場 800 公斤降至 560 公斤,減幅達三成。
源頭管理上,市府推行養殖期規範、漁具標示、回收獎勵金制度,逐步禁用保麗龍浮具,提升蚵棚回收率與養殖戶環保意識;並透過補助與教育,引導蚵農使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環保漁具,兼顧經濟效益與降低塑膠微粒入海風險。同時,結合產學研力量開發漁廢再利用技術,將蚵殼轉為碳酸鈣、竹筏再製成蚵架碳,還研發濾材、塗料、文創品等再生商品,推動海廢資源化與循環經濟,創造產業附加價值與就業機會。
市長黃偉哲表示,市府團隊將持續以行動落實永續理念,攜手打造宜居、永續的城市。
臺南環保局以跨域协作、科技應用與循環經濟思維護理海岸,既解決漁廢與垃圾問題,又為產業創新機會,獲 SDG14 銀獎實至名歸。其從源頭管理到資源再利用的完整鏈路,為海岸生態保護提供可借鑒模式。若持續深化並推廣,不僅能守護臺南海洋生態,更能為台灣海岸永續發展注入動力,助力實現海洋生態與經濟發展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