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統籌款吵什麼?最新數據揭雙北兩樣情

image

115年度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公佈後,各縣市的「分餅」結果再次成為社群與媒體關注的焦點。統籌款原本旨在縮小城鄉差距、支持地方公共建設與社福支出,但實際分配金額往往引發比較與討論,也伴隨民眾「人口多卻分得少」的抱怨。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觀測22縣市的討論聲量,並將其與統籌款人均配額交叉比對,發現人均配額相差近一倍的雙北縣市,討論度皆佔據前二位置,但台北延伸出「錢多還要冷氣費」的爭議,新北則出現「人多卻分得少」的聲浪,形成雙北兩樣情。

從近半年的統籌分配款聲量趨勢來看,討論熱度並非平均分佈,而是集中在幾次引發爭議或關注的焦點事件。例如,3月至7月期間,國會藍綠爭奪統籌款預算、花蓮補助成效受質疑,以及藍營縣市稅收「超收」謠言等事件,都在社群上引發廣泛轉傳與辯論,單日聲量衝高至數百至千餘則。聲量最高峰出現在8月30日,高市府指出,統籌款758億元,增幅居六都之末,引發網友討論「會吵的會有糖吃嗎?」,使當日聲量竄上1,654則。整體觀察顯示,統籌款議題的輿情受事件驅動,特定縣市爭議與政治攻防往往放大社群關注,使地方政府成為輿論焦點。

進一步比對各縣市的「統籌款」聲量與人均配額,呈現出明顯反差現象。人均配額最高的台東縣(92,457元),討論聲量卻僅183則;相對地,人均配額偏低的新北市(23,659元),討論聲量達3,850則,僅次於台北市。對於新北市統籌款人均配額敬陪末座,有獨立媒體指出「市長侯友宜不知道是否能接受?」爾後侯友宜亦表態「不求多只求公平」話題迅速成為社群關注焦點。另一方面,民進黨議員卓冠廷提出的「新北普發1萬6」提案,指出新北市過去十年稅收超徵達663億元,應「還稅於民」,也在社群引發熱烈討論。

台北市人均配額46,888元,討論聲量居冠達7,605則,主要集中在學校冷氣電費爭議。市長蔣萬安要求中央維持一般補助款分配,引發藍綠立委口水戰;反對方則指出,北市2026年統籌分配款高達1,149.2億元,卻不願自行支付冷氣費用。另一方面,Threads上也出現比較各縣市配額的討論,有網友抱怨「台北市獨拿1,150億,台南不到500億,連台北市的一半都不到!」,話題持續延燒。

花蓮縣人均配額69,748元排在第二,討論聲量2,835則位居第三。聲量來源主要與在地知名店家「SabiSabi CoffeeSweets花蓮老宅神級肉桂捲」臉書發文有關,文中提到花蓮過去十年獲得超過1,000億元中央常態性補助款,但實質改變未見,並表示「大罷免失敗就結束營業」,引發網友及當地居民高度關注。

同樣人均配額與聲量雙雙位居前列的還有新竹市,人均配額65,377元排第三,討論聲量2,019則排第四。立委鄭正鈐陸續發文指出,因積極推動《財劃法》修法,成功爭取新竹市統籌分配款增至297.94億元,年增率達254.81%,在22縣市中最高,並表示「新竹人等到了真正的翻轉」,獲得部分支持者的共鳴。

此次輿情觀察顯示,民眾既關心少拿錢的縣市能否公平分配,也會討論多拿錢縣市的資源運用,新北市和台北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整體而言,統籌款不只是單純的數字爭議,更折射出民眾對公平分配、資源效益與地方政府作為的期待與檢驗。隨著爭論持續升溫,這股輿論壓力也可能進一步牽動政策調整與政治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