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共管的永續典範 林業保育署攜手賽夏族南庄「巴卡山的家」開幕

▲「巴卡山的家」揭牌展現林業保育署與原住民部落在山林共管模式下,永續林業與部落發展共結共力的新典範。(圖/林業署新竹分署提供)
【勁報記者羅蔚舟/苗栗報導】
一個串連政府部門、在地部落、社區與國際交流的小屋「巴卡山的家」,於今(9/7)日正式開啟。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賽夏族根誌優長老、南庒在地鄉親,以及來自美國、菲律賓的國際學者專家等近60人的共同見證與祝福下,這座以賽夏族族語「爸爸、媽媽、孩子一家人」為意喻,命名「 巴卡山(Pakasan)」的空間,再次展現林業保育署與原住民部落在山林共管模式下,永續林業與部落發展共結共力的新典範。
▲「巴卡山的家」揭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致詞。(圖/林業署新竹分署提供)
今日開幕活動由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開場引言,並由有限責任苗栗縣賽夏族原住民林業暨勞動合作社理事長根誌優、新竹分署分署長夏榮生、政治大學官大偉教授及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Abel valenzuela共同揭幕,其中Abel valenzuela代表參訪團隊致詞:「在美國,原住民族與政府之間過去常因權益議題而處於對立,往往必須透過抗爭才能爭取原有的權利。此次在南庄這片土地上,見證部落族人與政府放下前嫌,建立關係,這是一個非常艱辛也昂貴、花費許多時間的挑戰,十分有意義也十分振奮人心,值得學習」。現場同時舉辦小農市集,匯集豐富多元具特色的在地部落、社區農作產品,展現族群文化的共創力與活力。
「巴卡山的家」鄰近南庄老街,原是新竹分署大湖工作站南庄分站用來存放森林防救火設備及檢定儀器的倉庫,長期隱身於街道紅磚圍牆內,鮮為人知。如今,經過活化再利用,這座白色建築以全新樣貌對外開放,展示分署與賽夏部落共同推動的林業共管及循環經濟成果。展館內的內裝及擺設均採用來自南庒國有林地生產的國產材,空間配置簡單大方、充滿溫潤氛圍;現場展示的物件則由賽夏部落族人運用林業經營過程中不具利用價值,原屬廢棄的剩餘資材(如徑級不足利用的部位或枝條)變身為木筷、木叉、木椅、收納盒、拇指琴等各式精緻的手作木藝創作。這些令人驚豔的「碳罐頭」創作品,不僅將碳貯存其內,達成林木永續利用的減碳效益,也透過結合異材質配件或搭配原生植物的療癒作品,大大提升了作品的附加價值。
▲「巴卡山的家」揭牌,小農市集呈現南庄地區多元族群文化背景,並展示地方農林產業成果。(圖/林業署新竹分署提供)
自107年起,林業保育署與賽夏族原住民族簽訂友好夥伴關係,建立彼此互信、互助、互利、共享的核心理念,共同朝永續林業與部落產業發展方向邁進。幾年來,新竹分署與賽夏族人攜手合作,在多個面向均取得了豐碩成果,包括部落巡護山林、林下養蜂、段木香菇栽培、生態旅遊、文化復振,乃至於林場中符合FSC永續經營的林木新植、撫育、伐採與剩餘資材循環運用。新竹分署與賽夏部落族人互為學習、實踐、分享,已建立起一套實務推動的成功典範,吸引了超過上百個國內各地的部落、社區、學校與研究部門前來參訪。
「巴卡山的家」的開放,將扮演林業保育署在林業政策推動與賽夏族夥伴關係延續發展的平台,而來自國際的學者專家透過親身參與及互動體驗,看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里山精神在苗栗南庒具象呈現的成果,更感受部落經濟多元化內涵及雙方堅實合作關係的深化。新竹分署強調,透過「共管機制」的推動,結合部落在地知識與現代林業管理模式的精進,得以兼顧森林資源永續、部落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這正是「里山賽夏PakaSan」的核心價值。期藉由巴卡山的家的開放,讓更多國人瞭解里山關係夥伴的內涵、永續林業循環經濟的推動效益,並將臺灣的社區林業故事踏出國門、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