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的泥淖 從柯文哲案看台灣司法公信力的倒退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遭檢調偵查到審理羈押至今屆滿一年,台北地院針對京華城案再次提訊柯文哲及應曉薇召開羈押庭。柯在庭上情緒激動,時而落淚、時而憤慨。柯文哲妻子陳佩琪隔著鐵網哭喊「他到底犯了什麼罪?」一年多前,總統大選甫落幕,檢調大動作搜索並羈押在野黨領袖,柯案成為全台焦點,連國際媒體也關切報導。台灣標榜民主法治,此案卻讓司法與政治糾葛的陰影直接登上檯面;無限期延宕的偵審程序,也嚴重動搖社會對司法體系的信任。
羈押本是刑事訴訟中的最後手段,根據刑訴法規定,除非有重大逃亡、串供、湮滅證據之虞,否則不得輕率動用。然而,柯文哲自去年遭起訴以來,檢方仍堅持延押,理由不脫可能逃亡、串供等。問題在於,當案件已進入法院審理,證據是否存在、是否足以定罪,應由法官與雙方攻防去檢視,而不是透過延長羈押來「確保辦案順利」。
前台北市長郝龍斌直言,柯案把羈押變成「逼供工具」,完全違背司法本旨。柯文哲早在去年底已經遭到起訴,起訴後仍持續羈押,這已嚴重背離「羈押應是不得已的最後手段」基本原則。郝龍斌呼籲,柯文哲理應擁有公平、公開、獨立的審理環境。他觀察,近年司法辦案對在野政治人物呈現高度針對性。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及多位黨工遭長期羈押,民進黨涉及重大貪污與共諜案件人士卻能輕易交保,如此明顯的落差,讓社會不得不懷疑司法是否中立?或已淪為政治打手?
有人把郝龍斌為柯文哲案喊話形容為關係破冰,但實則司法受到政治掣肘早已經是社會共同的疑慮。政治恐成司法背後影武者之外,柯案偵辦過程中,檢調與特定的親綠媒體高度互動,偵查內容屢遭外洩,讓人懷疑檢方是否刻意透過輿論操作,塑造「有罪氛圍」。媒體連續劇式的爆料,搭配檢方一再聲請延押,形同在法庭審理前,先進行社會輿論宣判。這不僅踐踏「無罪推定」原則,更讓「偵查不公開」成為笑話。
蔡英文政府過去推動的司法改革,本來強調「審檢分隸」、「法官獨立審判」,避免院檢一家親。如今在柯文哲案裡卻全面倒退。法院不再是中立的裁判者,而是檢方的延伸,甚至法官親口問檢察官「要押到什麼時候才滿意」,等於承認自己角色的錯置。當法院放棄獨立,人民還能期待什麼樣的司法公正?
柯文哲是否有罪,必須由法院釐清。但不論他是否涉案,社會要求的只是「公平審判」。若檢方真有確鑿證據,自應在法庭上公開舉證,而不是靠「羈押」與「媒體公審」來製造是非難分的煙幕彈。當司法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最終受害的不只是個別政治人物,而是整個社會對制度的信任基石。
大罷免失敗後,民進黨政府若仍未從司法濫權的爭議中汲取教訓,只會讓改革兩字淪為空話。當政治的髒手伸進司法,司法人員失去中立,人民的信賴便一去不返。司法不該是政治的附庸,也不該把媒體當工具。今天我們要問的不只是「柯文哲到底有罪還是無罪」,更該問台灣的司法,能否給人民一個公平審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