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無聲奪命!每7名長者就有1人罹患

根據國健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65歲以上長者中有14.1%罹患骨質疏鬆症,平均每7人就有1人受影響,且女性比例明顯高於男性。醫師指出,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完全恢復,常見症狀包括背部痠痛、身高變矮或駝背,嚴重者甚至容易出現壓迫性骨折。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子軒解釋,人體骨骼中的骨質主要由鈣質與礦物質構成,骨密度在20至30歲之間達到高峰。隨著年齡增長,骨質逐漸流失,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被稱為「沉默的疾病」,大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症狀。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宜蘭羅東醫院執行副院長葉文凌指出,骨骼堪稱是人體的「阿信」,既沈默又苦幹實幹,還不會喊痛。只有在骨折發生時,骨骼才會疼痛。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通常需要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進行骨密度檢測。正常T值介於+1和-1之間,若T值低於-2.5,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然而,並非T值越高越好,過高的T值可能導致骨頭過於緻密,影響血管通過和細胞營養供應。
骨質疏鬆症一旦引發骨折,死亡率相當高,尤其是髖關節骨折及椎骨骨折。葉文凌表示,女性脊椎骨折發生率可達千分之40.3,男性為千分之30.6。髖關節骨折發生率女性約為男性的2倍,且隨年齡增長,女性風險增加率又大於男性。
髖關節骨折後,死亡率在前3個月為13%,2年內高達38%。主要原因是跌倒後造成肌少症,患者失去自理能力,進而增加肺炎、褥瘡、泌尿系統感染等併發症風險。椎骨骨折同樣危險,許多患者可能無症狀而未能及時治療。統計顯示,椎骨骨折一年後存活率為86.5%,但5年後僅剩56.5%。
預防骨質疏鬆症,專家建議從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三方面著手。在飲食方面,建議每天飲用牛奶、攝取深綠色蔬菜和豆製品。運動方面,建議進行慢跑、快走等負重運動,這些運動能有效刺激骨質生成。此外,每天曬10至20分鐘太陽有助於身體合成維生素D。
對於年長者,改善居家環境也很重要。特別是浴室、廚房等易滑倒區域應保持乾燥並加裝防滑墊。適度運動可增強肌力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風險。一旦發生骨折,手術治療通常是最佳選擇。髖關節骨折可能需要使用金屬內固定物或人工關節置換,而椎骨骨折則可能需要進行椎體成形術。
專家呼籲,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和早期診斷至關重要。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提高老年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