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銀行凍結」2狀況會鎖帳!一票人領不出錢

image

近日,多家銀行為防堵詐騙集團及不法人頭戶,陸續對「長期未交易」、「低餘額」帳戶實施限制措施,導致許多民眾帳戶無故被凍結。此舉不僅影響提款、轉帳等功能,更引發網路上一片抱怨聲浪,臨櫃排隊「解凍」也成為新常態。

根據多位網友在社群平台的分享,遭遇帳戶凍結的情況十分普遍。有人表示,自己的薪轉戶連續兩次被列為異常帳戶,間隔不到5天就被鎖定。更有網友抱怨,定存到期想續約,卻發現20幾萬存款被凍結,理由是「超過半年未使用」。這些被凍結的帳戶,只能親自前往分行臨櫃辦理解鎖,無法透過線上完成。

銀行業者指出,此舉主要針對兩種情況:一是「長期未交易」(通常超過半年或一年),二是「低餘額帳戶」。一旦帳戶被凍結,ATM提款、網銀轉帳、自動化交易等功能都將受到限制,或被降低交易額度甚至歸零。解凍程序需要民眾攜帶身分證、印鑑等證件親自前往分行辦理。

然而,這項措施引發了諸多爭議。許多民眾質疑,單純的存款行為竟也被視為可疑,認為銀行此舉有礙存款人權益。有網友直言:「存半年沒動不是很正常嗎?這也太擾民了。」更有人批評:「辛苦上班族還得特地請假跑一趟,時間不是成本嗎?」

對此,銀行業者解釋,此舉是為了防範詐騙風險。他們發現,長期未使用且餘額較低的帳戶容易被詐騙集團當作人頭戶操作。然而,這種「預防性處置」的做法,似乎造成了更多不便與困擾。

目前,已知多家銀行採取類似措施。例如台灣銀行針對半年以上無存提交易記錄,且帳戶餘額未達規定金額的帳戶,會暫停自動化交易功能。凱基銀行則自4月開始,對一年以上無存提交易記錄,且帳戶餘額未達規定金額的帳戶,全面暫停交易功能。

這場風波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銀行防詐措施的討論。許多人認為,銀行應該採取更精準的方式來識別可疑帳戶,而不是籠統地將所有長期未使用或低餘額帳戶視為潛在風險。同時,也有聲音呼籲,銀行在實施這類措施時,應該提供更便利的解凍途徑,減少對一般民眾的影響。

隨著詐騙手法日益複雜,如何在防範詐騙與保障存款人權益之間取得平衡,成為銀行業面臨的新挑戰。這場爭議也凸顯了在數位時代,金融機構需要更靈活、更人性化的風險管理策略,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