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敗大檢討 民進黨能否擺脫「萬年總召」的陰影?

民進黨大罷免慘輸,不少人劍指「萬年總召」柯建銘;他在罷免之初即積極點燃戰火,毫不遮掩在大罷免中的政治角色,甚至宣稱賴總統將壓軸登場,還精準預言投票日期,讓中選會不中立的窘境無所遁形。誑稱「大罷免大成宮」,卻在大罷免大失敗後如如不動。民進黨七位黨團幹部一口氣走五位,惟他強調「會完成任期」。黨內砲聲不斷,尤以賴系立委郭國文開嗆最令人注目。但賴總統似乎學乖了,刻意保持距離,表示柯去留由黨團決定。但民眾已經沒有耐心看綠營演戲,無論內閣或黨團,要挽回民心恐怕得大破大立。
被視為賴清德嫡系的立委郭國文,毫不客氣指出:「民進黨挫敗的檢討,從來就不該對人,而是路線檢討。」但他話鋒一轉,批評柯建銘「為了對抗而對抗,還限制自家立委提案」,甚至以「假傳聖旨、忽視意見」形容黨團運作。他舉例,民進黨對於《財劃法》過去也支持修正,卻為了壓制藍白而被要求認同「現行版本最好」;普發現金一案,更因財政部無法正面論述超徵,導致基層強烈期待落空。郭國文的怒嗆不是特例,但以他與賴清德交好的關係,不免令人聯想,賴對柯的忍耐是否也將到期?
吳思瑤則以行動表示不續任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呼籲讓黨團注入新血;但身兼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委的立委蘇巧慧,聲稱柯的經歷是綠營重要資產,其地位「無可取代」。新潮流要角、前立委段宜康先在臉書發文開第一槍,表示「沒有人可以說自己無可替代,這才是內部民主」。接著綠委林淑芬更直言,柯建銘把黨團會議搞成「沒有討論、沒有民主」的一言堂,不管有沒有欺上瞞下,或是假傳聖旨,但是因為會議沒收討論,才讓握有權力的人恣意妄為。也提到過去不認真、不接地氣的「天兵部會首長」,也是這樣可以躲在黨團背後、靠黨團護航。最後還暗諷,稱讚始作俑者是無可取代,更是笑話。
除了黨內炮火四射,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批評,柯建銘作為「主戰派」要負最大責任,甚至應該辭去不分區立委。林濁水更感慨,黨內上下被柯建銘「拎著走」,整個黨陷於昏聵,不敗才是奇蹟。
值得觀察的是,賴清德總統這回似乎刻意與柯保持距離。他表示「幹部去留由黨團自主決定」,既避免被解讀為釋權,又暗示柯的存亡不再是總統要護持的包袱。郭國文的公開批評,恐怕已經昭示,「柯總召」不再是綠營不可碰觸的禁區。
然而,民眾真正關心的不是誰下台、誰留任,而是民進黨是否能大破大立。罷免失利已清楚告訴執政黨:民心不耐再看內鬥戲碼。若民進黨繼續陷於派系平衡與權力算計,只會進一步流失信任。
民進黨向來以「民主」自豪,大罷免吞敗後的檢討,意外揭露了綠營黨團一言堂式的運作。這種自我矛盾,或許正是罷免慘敗背後深層的警訊。柯建銘去留,雖是表徵,但更深的問題是:民進黨是否還能重新學會傾聽?民進黨已經在大罷免中輸掉民心,切莫若再錯失改革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