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大失敗 期待民進黨的大反省

image

兩次「大罷免」綠營以32比0完敗收場。民進黨不僅沒有拉下任何在野立委,反而讓自己陷入更深的信任危機。這是一場耗時一年多、動員龐大的政治鬥爭,卻淪為一場徒勞無功的鬧劇。問題是,民進黨是否願意從這次慘敗中真正反省,還是繼續以政治算計對抗民意?

罷免制度本意是制衡民選公職,防止其嚴重違法或失德。偏偏這次大罷免鎖定的多數藍營立委,才上任一年多,並無重大違法紀錄。對選民而言,才剛投下去的票,豈會這麼快自我否定?更荒唐的是,這場對在野黨立委發動的無差別大罷免,一開始就因為執政黨的參與,正當性盡失。竟有綠委聲稱,民團同時罷免藍委只是巧合。綠營瞧不起民眾智商的結果當然就是藍委全數過關。連前立委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淞山都說,這場大罷免「政治正當性不足」,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

令人氣結的是執政黨在大失敗後,仍不見深切檢討。賴清德總統823當晚聲稱「誠心傾聽、銘記在心」,卻在同一演說裡對發起罷免的團體致敬,彷彿將這場社會動員視為民主榮光。問題在於,罷免過程中充斥謾罵、抹紅、造謠,甚至街頭滋擾行為,這些行徑如何能代表健康的公民運動?當總統向這樣的行為「致敬」,等同否定了中間選民的憤怒與失望。

回顧這段荒唐過程,不少民進黨要角的表現實在難堪。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早在總統大選後就高調預告「大罷免大成宮」,結果如今淪為笑柄;綠委王義川自誇「製作梗圖抹黑四步驟」,如今則被視為網路惡鬥的象徵。民進黨政客一邊高喊抗中保台,專長意識形態的抗中大將沈伯洋,卻被媒體揭露家族與對岸商務往來,雙重標準昭然若揭。選民不是糊塗的旁觀者,最終用選票給了這些操弄者清楚的答案。

此次大罷免的潰敗,不只是策略失當,更暴露出民進黨長期的執政傲慢。陳淞山分析,若賴清德不好好調整內閣與領導風格,甚至可能在2028遭遇黨內挑戰。賴清德新的人事布局,的確釋放不少打破派系,爭取與前總統蔡英文、甚至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合作的訊息。但如果大罷免大失敗的教訓,只是讓總統在黨內找平衡,卻持續罔顧與在野黨的合作,民意只能持續用選票反制。

最令選民痛心的是,這場罷免風暴讓台灣社會白白耗費十數億公帑,卻換來政治對立與社會撕裂。人民需要的是安定的生活、健全的經濟與和平的兩岸環境,而不是無休止的政爭。正如政治學者小笠原欣幸所言,這次失敗或許象徵「民進黨十年優勢告終」。能否起死回生,取決於民進黨是否願意正視這次民意的拒絕。

距離2026地方選舉僅剩一年多,時間仍足以修正路線。民進黨若要挽回民心,唯有放下罷免這類鬥爭工具,承認自己是少數政府,學會與在野黨協商,並專注於民生與經濟建設。若仍一意孤行,結果只會是再一次的「大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