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條三兄弟2.0」能挽回低迷的民意嗎?

image

726大罷免綠營吞敗,證明賴政府找戰犯的治理風格,早已讓社會厭倦。內閣改組呼聲高漲,賴政府開出的第一槍,卻是任命前內政部長徐國勇出任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素以戰鬥性格聞名,與賴卓交好。蘇內閣時期徐擔任內政部長,與蘇貞昌公開對槓,最後以建康為由請辭卻出現在政論節目擔任主持人。不留情面的鮮明個性一覽無遺。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王鴻薇直言,這樣的人事安排顯然並非回應民意,而是派系分贓。民眾對政府謙卑與改革的期待,恐將落空。

徐國勇的「戰力」在黨內外都是公開秘密。擔任內政部長時,他因警察人事問題與時任閣揆蘇貞昌多次正面衝突,最後以「健康因素」自行請辭,旋即精神抖擻出現在電視螢光幕前。這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政壇舊聞,明顯看出他絕非被動等待被調整的妥協性格,而是扎扎實實的戰鬥大將。如今重返黨中央,恐怕意味著民進黨面對挑戰的策略,不是修補裂縫,而是擴大戰場。

然而選民真正關切的是什麼?726大罷免後,社會期待賴政府對於扳回朝小野大的算計可以停手,國家施政能回到真正的經濟民生議題。眼前,台灣產業因難敵關稅等壓力,陸續傳出廠商休息甚至倒閉。通膨造成物價居高不下、房市因政策反覆急凍慘淡、青年就業焦慮、醫療崩潰等等,這些才是民心所繫。徐國勇雖然能言善辯,但他的角色更像是「攻擊手」而非「修復者」。當社會需要的是穩定與共識,卻迎來一位拳擊手上陣,朝野關係是否惡化,令人擔憂。

微妙的是,這項任命牽動民進黨內權力分布。表面上,賴清德向英系釋權,實則借徐國勇這張「非純正英系」的牌,裂解英蘇同盟,削弱非賴系勢力。這雖然是精巧的派系策略,卻難掩一個核心問題,執政黨若將心力過多消耗於政黨內鬥與派系傾軋,政策如何落實?施政如何回應民間所需?

2018年,監察院長陳菊稱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與發言人徐國勇為薯條三兄弟,三人的好交情可見一斑。但歷史同樣記載了,此三人組合並未獲得民意肯定,當時的九合一選舉綠營慘敗,賴清德因此請辭下台,改由蘇貞昌接棒行政院。如今三人再度合體,「薯條三兄弟2.0」能否扭轉當前低迷民調,恐怕不是黨內派系平衡就能解答的問題。

徐國勇重出江湖,恐怕不只是人事調整,而是賴清德政治路線的註腳;黨內外戰鬥都不會歇手。對在野黨,意味著朝野對立恐更難化解;對民進黨內,則是派系暗潮持續翻湧。選民期待的「務實解方」,恐怕依舊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