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閣高中何海銘摘雙金 國際地科奧林匹亞展現台灣實力

教育部8月16日傳來捷報,台灣學生代表團參加第18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IESO),在34個國家、111名參賽學生中奪下3金1銀佳績,國家團隊野外考察再添1金1銀1銅,總成績世界第二。其中,臺北市私立薇閣高中學生何海銘表現最為亮眼,個人賽及國際團隊野外考察競賽(ITFI)皆榮獲金牌,創下一人雙金的罕見紀錄。
圖說:何海銘奪奧林匹亞競賽雙金佳績(中間戴花圈者)、財團法人薇閣公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承宗(左一)、薇閣中學校長孫明峯(右三)、薇閣中學導師陳慧芳(左二)、何海銘父母(右一、二)。圖/薇閣中學提供
來自基隆的何海銘,每日往返基隆與北投之間,選擇薇閣高中就讀。他表示:「我喜歡薇閣的學習環境,這裡的同學彼此互相切磋、共同成長,這是我選擇薇閣的主要原因。」面對長途通勤挑戰,他發展出獨特的時間管理方式,在搭車過程中補足休息,到校後便能專注學習。學習策略上,他採用「課前預習、課堂消化」的方式,先自行瀏覽教材,再跟隨老師講解加深理解,讓時間分配更為精準有效。
何海銘對地球科學的熱愛始於童年。小學三年級時對天文產生濃厚興趣,經常仰望星空尋找答案,也與父母到海邊撿拾石頭,觀察不同紋理質地。地科老師張宏銘回憶,第一次陪伴海銘參加選訓營時,發現他行李中帶著六顆沉甸甸的石頭,這些童年收藏象徵著他對地球科學的純粹熱情。
薇閣高中導師陳慧芳形容何海銘「就像海綿遇水,總是不停吸收」,展現對知識的極大渴求。入選國家代表隊後,面對嚴苛密集的訓練,包括日復一日的題庫練習、野外調查、學術討論,何海銘總以靦腆笑容迎接挑戰,不曾抱怨退縮。導師回憶,每次集訓結束隔天清晨七點,總能看見海銘準時出現在教室,神情專注地複習課程進度。「他沒有因為榮耀而鬆懈,也沒有因為辛苦而停下腳步。」
在ITFI競賽中,何海銘與來自美國、印度、法國、印尼等國選手合作,進行山東南旺分水口研究。他表示,跨文化交流讓他看見不同學習方式與觀察角度,深刻體會科學是無國界的共同語言。地科老師讚許:「海銘具有跨科能力和統合思維,足以應付學科測驗的部分,野外課程成績竟也榮獲金牌,歷年來少數有國手能達到一人雙金的紀錄!」
薇閣高中在培育何海銘的過程中展現教育專業。導師給予他相當的彈性時間,讓他能在學科課程與競賽準備間取得平衡;地科老師則提供大量地球科學相關書籍與資料,幫助他拓展專業知識,奠定扎實基礎。何海銘誠懇表示:「能獲得這樣的成績,不只是我個人的努力,更要感謝一路支持我的老師與同學。」
導師形容:「海銘就像夜空中最專注的那顆星,不急著閃耀給全世界看,卻在自己選擇的軌道上,用最穩定的光,照亮他想前往的方向。」這份謙虛與專注,加上薇閣高中提供的優質教育環境與師長支持,共同成就了這位國際競賽雙金得主的輝煌成績。
圖說:財團法人薇閣公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承宗(右六)、薇閣中學校長孫明峯(右二)、國際奧林匹亞地科競賽個人金牌(右五)、薇閣中學家長會會長余立中(右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