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更精密 高雄秀傳提醒:篩檢發現異常應由胸外專科醫師審慎評估

【寫新聞-記者洪惠美/高雄報導】
肺癌篩檢政策今年元月再升級,高雄秀傳紀念醫院吳明和院長大力推動的國健署放寬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資格,讓高風險族群更早受惠,納入更多可能被忽略的族群;吳明和院長提醒,LDCT除可早期偵測肺癌,亦能發現其他病灶,若檢查結果有發現異常狀況,應由具經驗的胸腔外科醫師審慎評估是否需進一步手術,確保相關診療品質。

國健署今年元月放寬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資格,包括家族史者年齡門檻下修,男性由 50 歲降至 45 歲、女性由 45 歲降至 40 歲;吸菸史門檻也從 30 包/年降至 20 包/年。

胸腔食道外科教授的吳明和院長提醒,LDCT 技術日益精密,除能早期偵測肺癌,大幅提高存活率、降低治療成本(早期治療約 20 萬元,晚期可能高達 300~400 萬元),還能發現甲狀腺腫瘤、縱膈腫瘤、橫膈食道裂孔疝氣及肝腫瘤等相關病灶。

吳明和院長指出,他每週需檢視數十份胸部電腦斷層影像,其中不少病患為肺部小結節,包括小於 0.6 公分的結節、鈣化結節,或是新冠疫情期間常見的多顆結節,上述檢查異常情況多數不需手術,換言之,不需手術的肺部結節比例平均比肺癌高出逾四倍。

吳明和院長強調,當篩檢發現肺結節或異常病變時,是否手術必須由具經驗的胸腔外科醫師審慎評估;吳院長亦呼籲,未來統計分析應清楚區分肺癌與其他仍需手術的良性病變之發現比率,讓篩檢效益評估更精準,數據更具公信力。

這項擴大措施呼應 2023 年修訂的《癌症防治法》,該法強化智慧篩檢、精準醫療與整體癌症防治體系,為肺癌篩檢政策奠定更完整的法制基礎。多個地方政府更進一步加碼補助,將篩檢年齡再下修,並涵蓋職業暴露族群,補足中央政策未涵蓋的空白。

回顧政策推動歷程,自 111 年 7 月 1 日起,在立法院厚生會肺癌委員會的推動下,衛福部正式將肺癌篩檢納入我國第五大癌症篩檢項目,為高風險族群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 LDCT 檢查,使臺灣成為全球首個針對肺癌家族史與重度吸菸者提供公費篩檢的國家。至 112 年 6 月底,全國已有 49,508 人接受檢查,成功診斷出 531 例肺癌,其中高達 85.1% 為早期(第 0 期及第 1 期),偵測率明顯優於過往全國診斷分布(早期 33.4%、晚期 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