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學用落差 高市議員促強化實習與技能培養

【很角色時報蘇武智/高雄報導】高雄市15至24歲青年失業率在113年下半年達10.2%,全年平均為8.5%,青年失業問題及創業可行性持續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高雄市議會今(5)日舉辦「提升高雄市青年就業率及改善創業環境」公聽會,由陳麗珍議員、黃柏霖議員共同主持,會議中多位專家強調透過實習媒合、高校與產業合作,讓青年在畢業前獲得實務經驗,提升就業競爭力,減少理論與職場需求的落差。
陳麗珍議員指出,現代年輕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已與早期不同,應及早發掘自身興趣與專長。她舉例殯葬業、仲介業中亦有不少青年投入,也有人是歷經創業虧損後才回歸職場。她呼籲政府加強創業與就業輔導,協助青年穩健發展,並將所學所經驗分享給更多人。
黃柏霖議員表示,資訊設備升級可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他爭取5,300台大屏強化智慧教育,強調數位學習與就業機會息息相關,高雄若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將吸引青年返鄉,同時希望透過公聽會凝聚共識,推動城市發展與青年就業。
高市府青年局表示,自109年起推動大港青年實習計畫,透過實習站媒合高雄在地企業與青年,縮短學用落差,助青年畢業即就業。計畫逐年擴大,累計媒合多家企業與數千名青年實習,留任率達七成。今年目標媒合1000名青年,提升留任率,促進設籍及就讀高雄青年的就業,進一步提高高雄青年整體就業率。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張其祿表示,高雄近年青年失業率偏高,創業失敗率也高,反映就業市場困境。AI時代企業不願聘用剛畢業者,年輕人經驗不足,年長者又面臨轉型壓力,加上傳產缺工與產業轉型矛盾,需強化育成、創生與產學合作,他建議高雄應避免重蹈「荷蘭病」式投資思維,重視分眾產業與長期發展策略。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學系教授譚大純指出,就業輔導雖已精進,但仍須強化整體環境變化與青年動能分析。大學生普遍缺乏經驗與方向,需從履歷、面試等實務訓練著手。創業方面應提供空間與資金,並有專人協助經營管理,避免熱情耗盡。傳產接班困境亦需創新思維,吸引青年投入。
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楊東震認為應改變「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重視職業探索與技能實作,強調學用合一與市場接軌的重要性。他指出,學生若缺乏實戰經驗,將難以具備競爭力,創業亦需專業引導與充足資源,建議以科技創新結合傳統產業,打造藍海市場,同時關注青年實習落差與就業困境。面對高齡不退、產業變化與通膨壓力,政策應引導青年適性發展,創造更多就業與創業機會。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指出,高雄以服務業為主,薪資普遍低於雙北,現今又面臨關稅與天災帶來的產業風險,建議研考會深入分析各產業紓困及就業需求。他認為傳統產業仍具高雄發展的關鍵地位,呼籲市府科技與傳統產業發展應雙軌並進,同時正視人才流失嚴重問題,依據數據制定務實的人才與產業發展策略。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吳建德表示,創業需面對現實,僅有創意不夠,應重視觀念轉變與實務連結。他提到多數畢業生未從事本科相關產業,反映學用落差,建議產官學攜手合作,建立長期對接機制,透過講座錄影與線上資料庫,強化學生就業力,也提供市民實用的學習資源。
黃柏霖議員則強調創業過程充滿不確定性,但憑藉堅持與資源支持,成功案例層出不窮,鼓勵青年勇敢嘗試,並呼籲市府與社會共同推動青年就業與創業發展。
縮短學用落差,高市議員促強化實習與技能培養。(記者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