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入侵人體大腦!失智症患者濃度最高

微塑膠污染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最新研究更揭示了其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2025年3月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首次在人類大腦中發現塑膠微粒,震驚醫學界。研究顯示,失智症患者腦部的塑膠微粒濃度比健康人高出3到5倍,較肝臟和腎臟的含量更高出7到30倍。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陳裕政指出,動物實驗證實塑膠微粒能透過呼吸進入生物體內,並在腦部、肝臟等器官中累積。雖然目前無法明確證實微塑膠與疾病間的因果關係,但失智症患者與心血管疾病患者體內的暴露濃度較高,顯示出潛在的健康風險。
微塑膠已無所不在,從極地冰層到台灣高山,從海洋深處到城市街頭皆可檢測到。國家衛生研究院在台北市空氣中進行監測,結果顯示每立方米空氣中平均含有約六顆塑膠微粒。綠色和平團隊的研究也發現,台灣特有野生動物的排遺物、棲地和水源中幾乎都能檢測出微塑膠。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的研究團隊調查海洋與河口的微塑膠分布狀況,發現河川的濃度高於海水,而沿岸生態系如紅樹林等能有效攔截塑膠垃圾與微型塑膠。研究還揭示微塑膠對海洋碳循環造成的影響,形成所謂的「塑膠雪花」,減緩碳封存的過程。
除了環境污染,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引起醫學界的高度關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研究部研究員邱惠雯與腎臟內科醫師鄭彩梅的研究發現,塑膠微粒會和腎小管細胞產生交互作用,誘發氧化壓力、細胞凋亡和內質網壓力,導致腎細胞死亡並促進腎臟纖維化,損害腎臟功能。
研究還指出,塑膠顆粒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完整性、誘發血栓、促進心肌細胞凋亡與心室纖維化,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隱性危因。從中風與心肌梗塞病人的動脈斑塊中,已檢出聚乙烯(PE)與聚氯乙烯(PVC)等塑膠成分。
面對這場看不見的塑膠顆粒風暴,專家建議民眾從日常生活中開始著手,減少接觸塑膠微粒和相關環境毒物。具體方法包括:使用不含塑膠的容器盛裝食物和飲料、選擇天然纖維製成的衣物、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定期更換口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