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型患者多忽視腹脹腹痛 排便改變 43歲男左腹痛月餘 竟是直腸癌第3期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43歲趙先生左腹疼痛和腹脹一個多月,雖然大便習慣改變,但無便秘或腹瀉,無血便也無家族病史,認為是一般的消化不良前來就醫。經抽血及超音波、大腸鏡檢查,顯示直腸有1顆5公分腫瘤,使趙先生相當震驚、難以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理學檢查確診直腸癌第3期,術後接受化學治療降低復發風險並持續追蹤。
高雄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蔡達基醫師指出:大腸癌因為腫瘤的位置、大小和生長方式等的不同,症狀會有所差異:腫瘤長在右側大腸,通常初期不會有甚麼症狀,後期才會出現大便混著血或慢性貧血,肚子也會隱隱做痛、體重減輕等現象這些大腸癌典型症狀,因而容易使40歲到50歲的青壯年患者初期被誤判為胃腸消化道發炎或功能不良。
如果腫瘤長在左側大腸,常見大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祕交替),大便變細,糞便帶血,腹痛,”裡急後重"的情形比較明顯,往往使青壯年患者初期被誤判為痔瘡、腸躁症而耽誤治療時機。
蔡達基醫師說明:趙先生接受結合3D影像系統與4K高畫質放大螢幕的經肛門微創腹腔鏡手術,順利將直腸病灶腫瘤切除,雖然腫瘤沒有侵犯肛門括約肌,但考慮腸道縫合處滲漏的風險,仍為趙先生做暫時性腸造口(人工肛門),以便袋收集排泄物,等3個月後吻合處傷口完全癒合,再將腸造口關閉,就能正常排便。本項手術健保部分費用有給付。
蔡達基醫師表示: 體型中等並不肥胖的趙先生是大腸癌典型症狀極不明顯的病例,一、二等親也無大腸癌病史,只能推測他有吸菸習慣,血壓、血脂及膽固醇稍微偏高,以及因職業所需與個人交遊並不少消夜飲酒。
根據大腸癌的最新研究調查:患者年輕化的趨勢,推測與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和環境因素變化的確有關,菸酒對心血管、呼吸道、消化系統造成的損害就不必多說了,目前年輕世代含糖飲料取代白開水普遍居多,而精緻糖類糕點與油炸燒烤類攝食得多,含植物性纖維蔬果攝取得少,給腸道腫瘤養成環境。而研究也顯示:雖然大腸癌年輕患者有遺傳病史的比例比年長患者高,但仍有許多年輕患者是沒有明確家族史的!